创新下沉出海,后集采时代的国产神

时间:2025/1/20来源:疾病常识 作者:佚名 点击:

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预计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和省级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达5类以上,目前各省份及联盟医用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经验化、常态化。人工晶体、脊柱植入物、体外诊断试剂等高值耗材加快国产化。区域性集采将经验化、成熟化,突破难集采、疗法渗透低、进口市占比高等问题,逐渐由药品、低值耗材过渡到高值耗材。神经介入区域性集采在浙江、河北陆续落地,神经介入市场进入国产化加速放量阶段。在经历集采的洗礼中,神经介入领域,从年的商业化探索到年得到迅猛发展,头部企业兑现了业绩增长的承诺,实现了营收翻倍增长。同时,该领域成长的逻辑仍然存在,预计其后续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01、国产化率不足10%,神经介入械企逐鹿百亿市场

在医学上,神经血管疾病的三大领域,即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中,脑卒中细分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年中国脑卒中患者人数达万名,包括万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万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患比例为8:2。换句话说,缺血性医疗器械市场最大。我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起步较晚,渗透率低,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卒中治疗渗透率仅为1.7%,相较于美国的11.8%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神经介入技术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前沿关键技术,相比于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神经介入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且恢复快的特点。据了解,我国神经介入行业当前市场规模约亿元,随着介入治疗技术日渐成熟、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神经介入市场规模有望在年达到亿元以上。神经介入产品分为三大类:通路类、出血类、缺血类。通路类是介入手术的必须耗材,起建立输送通路的作用;出血类用于封堵畸形血管,治疗脑动脉瘤,以及封堵颅内血管破裂处;缺血类则用去取栓,疏通血管。细分来看,神经介入产品再分为,缺血性取栓器械、缺血性预防器械、出血性治疗器械、颅内动脉狭窄治疗器械、血管通路器械。目前我国神经介入器械市场主要由美敦力、史塞克、microvention和强生等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化率仅约为10%。即使是竞争激烈的通路类器械,国产化率也仅达到30%。出血类神经介入市场核心   心玮医疗转移刚需治疗占比、提出「预防」等全流程治疗周期的理念,立足于心脑同治、打通神经科和心脏科的科室融合,从源头上预防,打造了防治一体的缺血性脑卒中解决方案。拥有高端产品线的赛诺医疗,注重专精特新领域、高举高打,自主研发全球首个自膨式颅内药物,推出首款带有双系统释放的抗血栓涂层支架,受到了临床上的高度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cs/1924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