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编译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大及巨
来自韩国加医院的J.K.Lee等对比接受弹簧圈栓塞和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及巨大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结局,并从颅神经症状恢复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评价治疗效果,该研究结果发表于年4月《AJNR》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大型与巨大型颅内动脉瘤可能压迫第Ⅱ、Ⅲ、Ⅴ、Ⅵ对颅神经,导致动眼神经麻痹、视力丧失、复视和面部麻木。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可产生占位效应,而血流导向装置可促进动脉瘤收缩,占位效应较小。来自韩国加医院的J.K.Lee等对比接受弹簧圈栓塞和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及巨大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结局,并从颅神经症状恢复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评价治疗效果,该研究结果发表于年4月《AJNR》杂志。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年12月至年12月接受血流导向装置及常规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79例,最大径大于15mm的未破裂颈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诊断性DSA,全面评估动脉瘤,包括尺寸、形状、位置和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载瘤动脉的尺寸和形态,载瘤动脉与动脉瘤的关系。在治疗后6-12个月后行MRA和DSA术后随访,使用OKM分级系统评价血管造影结果,对比两组放射学和临床结局,包括颅神经症状的恢复情况。
研究结果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组,62.2%达到D级(完全或接近完全闭塞),26.7%患者OKMC级(瘤颈残留),11.1%患者为OKMA和B级(囊内充盈)。在常规弹簧圈栓塞组中,46.4%的患者动脉瘤完全或几乎完全闭塞;25.0%的患者瘤颈残留;28.6%出现囊性充盈。血流导向装置组和弹簧圈栓塞组的复发或残余动脉瘤再治疗率相似(6例[12.2%]与7例[23.3%])(表1)。
表1.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与常规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间的临床和放射学结局比较
图1.A,左侧ICA造影显示ICA眼动脉段有一个大型动脉瘤,最大径为19.0mm。B,术后1年随访DSA显示动脉瘤几乎完全闭塞。C、治疗前视野检查示:左眼视野缺损。D,术后1年随访检查显示左眼视野改善,此外,患者的视力从0.3提高到0.8。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组49例患者中有28例(57.1%)术前有颅神经症状,常规弹簧圈栓塞术治疗30例患者中有10例(33.3%)术前有颅神经症状,在临床随访中,血流导向治疗组症状恢复率显著较高(15例vs3例常规弹簧圈栓塞术)。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证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与症状恢复显著相关(表2),尽管致死性的出血性并发症仅发生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组中(4例[8.2%]与0例[0.0%]使用弹簧圈栓塞),两者术式的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血流导向治疗组10例[20.4%];常规弹簧圈栓塞术组6例[20.0%])(表3)。
表2.与颅神经症状改善相关预测因素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
表3.治疗相关并发症
研究结论对于大型及巨大型ICA动脉瘤,在不使用弹簧圈的情况下进行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可获得较高的颅神经症状恢复率,但是这也带来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尤其是对位于硬膜内的动脉瘤。
- 上一篇文章: 数字神外脑动脉瘤起始部计算流体力学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