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非医生顾秀娟推广超声技术,造福几

时间:2025/2/26来源:饮食调养 作者:佚名 点击:

哈市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

本报记者孟庆伟北京报道

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西非国家几内亚,许多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因为费用高昂而鲜有应用,导致很多病患无法得到及时医治,也制约了部分学科的发展。

中国援非医生的到来,为这个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中国方案”,让超声逐渐成为几内亚医生的“第三只眼”。

据了解,自年3月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赴几执行援外任务以来,在中医院,中国专家与几方医生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多项超声新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首都医科医院超声科专家、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顾秀娟和她的队友们,秉持大爱无疆的仁心,用精湛的医术,让小小超声探头发挥大作用,为越来越多的几内亚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

“作为中国援非医疗队中的一名超声科医生,我深知援外医疗工作不仅是国际责任,更是践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中国医生不仅要积极推广和教授几内亚医生使用超声技术,更致力于将这项技术留在几内亚,造福更多几内亚人民。”顾秀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超声配备几把探头就可以工作,具有成本低、方便灵活、安全无创、检查费用低廉、可反复应用等优点,在几内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超声技术在几内亚的开创性应用,为几内亚的医疗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也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最好诠释,顾秀娟等医生是医疗队员践行大国担当的优秀榜样。”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郭伟表示。

顾秀娟在指导几内亚超声科医生检查病人。

推广产科超声技术

自上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CT机问世以来,磁共振成像、PET-CT等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陆续应用于临床。

而超声,作为一种小型医疗设备,配备几把探头就可以应用,具有成本低、方便灵活、安全无创、检查费用低廉、可反复应用等优点,成为临床医生诊治疾病不可或缺的工具,也被称为医生的“第三只眼”。

但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几内亚,超声技术的应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以妇产科为例,几内亚的妇产科起步较晚,许多孕妇从怀孕到分娩没做过任何检查,而在中国医疗队医院,产科病人都是在普外科就诊。

不仅如此,医院没有开展胎儿唐氏综合征及常规母体血清等项目的实验室筛查,也因此,胎儿畸形筛查的重担就落到产科超声检查上。

“但当地医生做超声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测量胎儿的大小、核对孕周,胎儿发育情况不是检查的重点。这样,胎儿畸形筛查的最佳时机就错过了。”顾秀娟说。

医院的一名超声科专家,几内亚应用超声技术的现状,让顾秀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下决心一定要让当地医生掌握胎儿畸形筛查技术。

她组织几方医生观摩胎儿畸形筛查操作,边操作边讲解,手把手培训。观摩一段时间后,医院超声科医生Conte独立做胎儿筛查的水平大幅提高。顾秀娟觉得时机到了,专门给Conte做了一次系统的胎儿畸形筛查授课。

在顾秀娟的努力下,如今,Conte已能熟练掌握超声筛查胎儿畸形技术。这意味着,作为几内医院之一,医院产科超声技术的应用在中国医疗队的帮助下进入新局面。

帮助当地医生提高医疗诊治水平,是中国医疗队援外任务中的头等大事。

顾秀娟告诉记者,受制于几内亚经济发展现状,当地很多患者都是一直医院诊治,巨大肿物、恶性肿瘤的比例非常高,疑难病例多而复杂,很多疾病鉴别起来比较困难。

为了提升几内亚超声技术水平,顾秀娟经常指导当地超声科医生,从超声波的成像原理、超声诊断的优势开始讲起,帮助当地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结合病人的症状、体征,而有重点地去扫查,逐渐找到疾病的蛛丝马迹,做出正确诊断。有时为了把一个病例搞清楚,经常需要开展多学科会诊。

顾秀娟正在给几方医生讲授超声胎儿畸形筛查技术。

成功开展几内亚首例神外术中超声辅助

颅脑手术中,当神经外科医生去除颅骨骨瓣、打开硬膜后,脑组织会发生移位,影响术中定位的准确性,尤其对于颅脑深部的微小肿瘤,仅凭术者经验定位有时会不准确,需要再次定位。

在我国,医生一般会通过核磁导航进行病变定位,但由于核磁导航价格高昂,几内亚国内并没有开展这项技术。因此,颅脑术中超声就成为神经外科手术中重要的辅助手段,而这项技术,在几内亚国内鲜有开展。

一台摘除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成为医疗队以及顾秀娟将术中超声技术在几内亚开展起来并推广下去的一个契机。

在医院,34岁的几内亚患者Martin,是一位右额顶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病人。但由于家境贫寒,Martin无法支付高昂的MRV(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费用,导致主刀医生在术前无法判断矢状窦的通畅情况,这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个难题,在和队友们讨论病例的时候,顾秀娟提议,可以运用术中探头检测矢状窦通畅情况以及周边血管代偿情况。

“这不仅能提前帮助主刀医生预判血管情况,尽可能确保术中安全切除肿瘤,还可以为患者最大程度地节省医疗费用。”顾秀娟说。

手术安排在当地时间年8月1日进行。经过严谨的评估,顾秀娟与医疗队神经外科张国滨主任决定尝试用高频探头进行术中超声检测。这是一次新的尝试。

“由于上矢状窦紧靠顶骨下方,位置比较表浅,肿瘤大,术野比较宽,用高频线阵探头可以探测到矢状窦的充盈情况和周边血管代偿情况,能为手术中全切除肿瘤的情况下完整保留代偿血管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顾秀娟说。

顾秀娟通过术中超声评估患者肿瘤血供及矢状窦通畅情况后发现,手术的难度和大家此前预判的一样,由于患者Martin的肿瘤生长时间较长,肿瘤已经将硬膜、中1/3矢状窦、颅骨完全侵蚀,肿瘤和毗邻的功能区皮层粘连明显,局部皮层回流静脉及代偿性的侧支循环静脉被肿瘤包绕,肿瘤血运极其丰富。

在张国滨看来,这台手术即使医院,也是一台难度极大的手术。

虽然手术难度非比寻常,但术中超声的探查结果给手术团队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终,在医疗队多学科协作下,历时6个小时,这台巨大的矢状窦脑膜瘤手术顺利完成,肿瘤在显微镜下被完整切除,且有效避免了侧支循环静脉及局部皮层回流静脉损伤。

在为Martin解除病痛的同时,这台手术也创造了两项几内亚神经外科史上的纪录:首次显微镜下行矢状窦脑膜瘤全切除手术;首次应用术中超声辅助探查肿瘤血供及矢状窦通畅情况。

在顾秀娟看来,这次手术的成功,对几内亚超声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几内亚,首次成功应用术中超声辅助探查肿瘤血供及矢状窦的通畅情况,不仅给患者节省了更多的医疗费用,也说明,这项技术很适合在几内亚推广。”顾秀娟告诉记者。

颅脑CT提示右额顶矢状窦旁脑膜瘤,肿瘤侵蚀破坏颅骨向外生长。

左图:术中超声发现中1/3矢状窦肿瘤浸润闭塞,毗邻有代偿性的侧支循环静脉被肿瘤包绕。右图:术中显微镜下所见,中1/3矢状窦肿瘤浸润闭塞。

把精湛的超声技术留在几内亚

几内亚第一例神外术中超声辅助的成功应用,给了顾秀娟极大的信心。

在这之后,她和团队又开创了多项几内亚医学史上的第一:几内亚首例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超声监测、首例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置管……

年8月25日,在医院,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们成功完成几内亚首例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

这次手术的圆满成功,不仅解除了患者的病痛,为患者家庭带来福音,也展现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精湛的医术和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开创了几内亚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先河。

据了解,这位43岁的几内亚男子因突发无明显诱因的头痛症状,在医院检查后,颅脑CTA(CT血管造影)提示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出现13.6mm×7.2mm的动脉瘤,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这个动脉瘤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不定时炸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张国滨说。

然而,在几内亚医学史上,这种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从未开展过,每年不少患者因此被夺去宝贵的生命。

如何精准“拆弹“?术中超声监测无疑是最好的辅助方案。

由于医院的超声仪器没有术中探头,顾秀娟就尝试用相控阵探头代替术中小凸阵探头,来监测动脉瘤的情况。

“手术当天,张国滨主任将罩有一次性保护套的超声探头置于脑组织表面,术中超声可见病变位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局限性扩张,呈囊袋状无回声,病变局部管壁与其周围正常管壁连续完整。手术过程中,手术间多次停电,医护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顺利夹闭动脉瘤,随后超声提示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全程血流通畅。”顾秀娟说。

通过颅脑术中超声的精确定位,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变的范围和性质,从而避免损伤重要脑结构和血管,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疗效。

顾秀娟表示,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实时性、可重复应用性以及经济便捷性,使其在几内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术前颅脑CT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左图:动脉瘤夹闭前,超声所见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走行及动脉瘤位置。右图:动脉瘤夹闭后,超声所见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通畅。

左图:几内亚首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顺利结束,全体参与手术相关医疗人员合影留念(右一为顾秀娟);右图:顾秀娟在进行术中超声监测。

在援几内亚的18个月中,医疗队员们一直在想方设法不受医疗设备匮乏的限制,通过精湛的技术为几内亚当地人民解除病痛。

在顾秀娟的支持下,医院还完成了首例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据了解,患者是一名几内亚男性,71岁,右额眶颧有巨大脑膜瘤,肿瘤巨大且侵蚀颅骨,术中出血会非常多,需要保证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补血,故麻醉诱导完成插管后行右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患者年龄较大,血管条件不明确,所以经过慎重评估,我决定采用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置管。这是医院第一例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置管,以此向几方医护人员展示可视化技术在临床的应用。”顾秀娟说。

手术中,顾秀娟先扫查患者右下肢静脉情况,发现右下肢静脉走行、血液充盈都正常,然后用无菌塑料套包裹抹有耦合剂的超声探头,放置在股动脉分叉以上皮肤表面,屏幕显示与股动脉伴行的股静脉横切面,将探头中部对准股静脉横断面中段。麻醉科李学斌主任在超声引导下将静脉导管置入股静脉中,超声再次确认导管已经置入股静脉中。

中国医生在几内亚取得的一次次开创性的成果,让医疗队备受鼓舞,也坚定了顾秀娟努力改变几内亚超声医学现状的信心。

年3月以来,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专家与几方医生紧密合作,共同开展了多项超声新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创了几内亚超声医学发展的新局面。

即将踏上回国之路,但顾秀娟和她的队友们一直坚信,一批批中国援非医生的接续到来,必将让“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发扬光大,以实际行动传递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爱心!

医院第一例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注: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郝成校对:张国刚)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ysty/1937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