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middot第92期颅内动脉
白癜风治疗普查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782214.html
第92期
四夷既护,诸夏康兮。
国家安宁,乐无央兮。
载戢干戈,弓矢藏兮。
麒麟来臻,凤凰翔兮。
与天相保,永无疆兮。
亲亲百年,各延长兮。
——霍去病《琴歌》谁承想年纪轻轻一介武夫也能写出如此正能量主旋律的诗呢?金戈铁马、所向披靡的战神竟也怀着一颗渴望和平的心!只要人心向善,四海止戈是能实现的;然天下“去病”却永远可望不可即。本回书举例说明FACE(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造影分级)Ⅲ级——扩张式复发的处理:
例1,女,46岁,因突发头痛、呕吐1天于年8月20日收入院。查体:颈抗,余无阳性体征。脑CT示SAH:
年9月2日行DSA+介入治疗。左椎动脉工作位(左斜58°+瓦26°)造影示左小脑上动脉瘤,左小脑上动脉双干变异(左图)。Echelon-10微导管在Traxcess-14微导丝引导下超选入动脉瘤内,依次填入5枚弹簧圈(QC-2-6-D,2-4-D,1.5-2-HELIX,1.5-2-HELIX,1.5-2-HELIX)(中图),完全栓塞动脉瘤,RCCⅠ级(右图):
术后左椎动脉斜位(左斜46°+瓦15°)以及正位(汤26°)、侧位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基底动脉顶端各分支畅通;蒙片示弹簧圈铸型致密,呈桑葚状: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复诊已是6年后,因间断头痛伴左上睑下垂10天于9年6月29日收入院,查体:左侧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余无阳性体征。脑CT未见明确高密度影;CTA示左小脑上动脉瘤复发。于9年7月17日行DSA和再次介入治疗。术前左椎动脉造影示左小脑上动脉瘤复发,复发囊跟已栓塞的原发囊共瘤颈,指向背离;蒙片可见上次填塞的弹簧圈团(红箭)无明显压缩或移位;因复发囊形成新的分叶,故应归类于FACEⅢa级——扩张式复发;注意基底动脉起始部存在开窗变异(蓝箭):
左椎动脉造影三维重建下测量,瘤体5.mm×5.6mm,颈宽2.8mm;左大脑后动脉P1段直径1.7mm,基底动脉上段直径2.5mm:
拟行支架结合双微管技术栓塞。6F导引导管进入左椎动脉,工作位(右斜1°+瓦19°)路图指示下,第一根Echelon-10微导管在Synchro-14微导丝引导下越过动脉瘤进入左大脑后动脉P2段;第二根Echelon-10微导管(C形头)导入瘤腔。第三根Echelon-10微导管(直头)进入基底动脉后,因路图有位移,重新经导引导管做路图显示不清,遂通过第三根微导管做微量路图(左图)。在微量路图指示下将第三根微导管导入瘤腔,此时直头位于瘤腔上缘,C形头位于瘤腔中央(右图):
经第一根Echelon-10送入LeoBaby支架(2.5-18),跨瘤颈释放于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上段内。撤出输送支架的Echelon-10后,经导引导管做路图就清晰了。双微管技术填塞动脉瘤,先经直头管填入4枚弹簧圈(QC-4-12-D,4-8-D,-8-D,2-8-HELIX),后经C形头管填入5枚弹簧圈(QC-2-4-D,2-4-HELIX,1.5-2-HELIX,1.5-2-HELIX,1.5-2-HELIX):
术后左椎动脉大致工作位(右斜18°+瓦17°)造影显示复发囊完全闭塞,RCCⅠ级,基底动脉顶端四分支畅通。蒙片可见LeoBaby支架的双螺旋影;弹簧圈铸型呈葫芦状,上方的大头为本次填塞的复发囊,下方的小头为上次填塞的原发囊:
术后左椎动脉正、侧位造影显示复发囊完全闭塞;蒙片可见弹簧圈铸型呈葫芦状,大头为复发囊,小头为原发囊:
术后左椎动脉三维旋转造影示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畅通:
术后左椎动脉造影三维重建,紫色团块为本次填塞的复发囊,绿色团块为上次填塞的原发囊:
讨论:该复发案例还是比较特殊的,原发囊内的弹簧圈并未出现压缩或移位,复发囊是起自原发囊瘤颈处的新生分叶,有点“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意思。韩国Yeon等曾报道过类似复发形式,甚至直接称之为新生动脉瘤(Denovoaneurysm):
该例复发囊大小为5.mm×5.6mm,瘤颈2.8mm,对这个体积不算大、瘤颈不算宽的动脉瘤施以操作复杂的支架结合双微管技术,是否有牛刀杀鸡、小题大做之嫌呢?个人认为,面对复发性动脉瘤,无论怎么大张旗鼓、严阵以待都不为过;当前辈的经验告诉你,复发性动脉瘤再次栓塞后半数还会卷土重来,你还敢轻敌吗?像这种复发囊与原发囊共生的瘤颈,存在类似“橡胶疲劳(Fatigueofrubber)”现象,必须依靠支架的支撑才有可能愈合。本例选用的LeoBaby支架为编织型微支架,金属覆盖率充分,通过纤细的10系列微导管即能输送,能够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双微管技术的操作要点是利用管头的不同指向分区填塞瘤腔,实现弹簧圈的均匀、致密分布,再加上支架对瘤颈的覆盖,动脉瘤但凡稍识时务都不好意思再复发了吧?术中一度依靠微导管路图作为指示,在常规导引导管路图因种种原因(如导引导管内同时走行了多路微导管、载瘤动脉痉挛等)显示不清的时候,别忘了利用微导管路图出奇制胜。
例2,男,4岁,因基底动脉瘤栓塞术后1年,头痛4个月,加重1周于9年6月17日收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年5月0日曾因“未破裂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行介入治疗,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当时的影像资料保存不完整:
9年6月4日脑MRI示中脑前占位:
9年6月18日行DSA,左椎动脉造影示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复发,上次填塞的弹簧圈团位于瘤腔的右后部,属于FACEⅢa级——扩张式复发:
左椎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能立体显示动脉瘤的解剖,前后包绕基底动脉上段全周,上邻基底动脉尖,弹簧圈团沉积到瘤腔右后部(红箭),考虑为夹层起源:
计划行Pipeline密网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三维重建下测量,瘤体15.69mm×11.86mm;预期密网支架跨距6.25mm;基底动脉直径.11-.15mm,右大脑后动脉直径1.69-.8mm:
9年6月20日再次介入治疗。7FCOOK长鞘(70cm长)+Navien中间导管同轴进入左椎动脉(左图);工作位路图下,Marksman支架导管在Synchro-14微导丝引导下经Navien送入基底动脉,成功通过上次置入右大脑动脉P2段-基底动脉上段的Neuroform支架抵达右大脑后动脉P段(中图);Headway-17微导管在Synchro-14微导丝引导下经长鞘送入左椎动脉与Navien伴行,在基底动脉穿越Neuroform支架网眼超选入瘤腔前部(右图):
经Marksman送入Pipeline密网支架(.5-0),释放入右大脑后动脉P2段-基底动脉内,密网支架两端着陆点均超出Neuroform范围:
经Headway-17送入5枚弹簧圈(MicroPlex18-16-52-CosmosComplex,MicroPlex18-16-52-CosmosComplex,MicroPlex18-16-52-CosmosComplex,MicroPlex18-1-47-CosmosComplex,MicroPlex18-12-4-CosmosComplex):
术后左椎动脉正位和斜位造影示动脉瘤不显影,左椎动脉存在长节段痉挛:
撤出Navien,换5F造影管选入右椎动脉,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大部闭塞,两团弹簧圈之间仍有造影剂进入,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畅通:
术后XperCT显示弹簧圈和支架的相对位置;红箭所指为此次手术填入的弹簧圈,绿箭所指为上次手术填入的弹簧圈;Pipeline支架呈渔网袜状整体显影,Neuroform支架仅两端各有四个标记点显影:
9年11月12日(第二次栓塞术后不到5个月)复查DSA,左椎动脉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似乎仍未完全闭塞,基底动脉后壁、两团弹簧圈之间仍有层状血流进入(红箭),总体看有愈合趋势,可初步评定为FACEⅠa级:
右椎动脉三维旋转造影视频可见动脉瘤仍未完全愈合:
视频某角度截屏可见造影剂进入动脉瘤未愈合处(左图箭头,右图红圈):
讨论:早在第二十五回书就讨论过,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三年未复发,再往后复发的概率也就微乎其微了。所以拿该患者来说,虽然发现动脉瘤复发是在术后长达十三年,但复发的萌芽大概率应追溯到十几年前了。后循环动脉瘤复发达一个多公分,确实属于岌岌可危了,十几年来这枚潜伏于脑干的“炸弹”竟一直未“爆炸”,确属不幸中之万幸。该病例也从侧面发出了警示,动脉瘤栓塞术后至少年内密切随访很重要。患者第二次手术后不到5个月的随访证明动脉瘤仍未完全闭塞,但借力密网支架呈现愈合趋势,正等待进一步随访。经历复发的波折,患者的依从性大大增强。
长按上方
- 上一篇文章: 推荐丨脑池精美图谱1MGYasar
- 下一篇文章: 神外资讯年年鉴蛛网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