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来了小8娱乐公司的营销手法

时间:2020-6-22来源:疾病常识 作者:佚名 点击:

戳上方“天涯社区”看更多好帖!

天涯论坛娱乐八卦

楼主:雨中风林

原帖:偏偏不带小生名字?小8娱乐公司的营销手法大家看着玩呗

对娱乐公司而言,他们的主要产品是艺人、影视歌作品、企业品牌、相关周边等。因此,在粉丝眼里,艺人是明星;在公司眼里,艺人是产品兼员工(大多数连员工都不是,只是产品)。因此,公司怎么对待艺人的,粉丝都不要玻璃心,牢记公司不是爹妈,没有义务宠他/她。

我把营销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分类,方便自己讨论,也方便大家看帖。

1、营销的目标:长线与短线

长线营销和短线营销是一个矛盾共同体,之所以共同,是因为长线营销需要依靠一个个短线营销来支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大家都知道这届政府提出了年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五年要推出一个“五年计划”,这就是长线与短线的统一。对艺人而言也是这样,比如公司希望打造一个高端实力派明星,这个应该划归长线目标,需要做一个长线营销计划,同时这个长线营销又被划分成一个个短线营销方案,比如大力推广他的各类优质作品,宣传专业评价和专业奖项等等,这些都是为实现长线营销目标而服务的。

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长线营销和短线营销也会有矛盾的地方?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新闻经常会说某某地方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引入污染大、耗能高的项目,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当地群众长期利益。

这个例子能说明这样几点:1、这条新闻的立场是把良好的生态环境看成长线目标,把能带来经济发展的项目看成短期目标,所以,会说这个短期目标损害了长线目标。

对公司团队而言,有些Case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还拿前面那个高端实力派艺人的长线目标做例子,如果现在出现一个机会,赚钱多但是与高端实力派不符合,接还是不接?再比如,为了提升知名度和人气值,要不要去炒作一些有的没的花边?

2、这条新闻的另一层意思,当地政府的这种行为是短视的,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是短视的政绩观。拿来套一套娱乐圈的公司们,这些高层有没有这种短视的利益观念呢?

还拿前面那个高端实力派艺人做例子。

为了能做到这个长线目标,可能整个团队的营销时间线已经规划到10年、15年,那么问题来了。

一是这个艺人能不能在这家公司留这么长时间?如果干个3、5年,成就不错,业内认可,挖墙脚不断,跑了怎么办,不说前期心血、财力白费,说不定还给竞争对手培养人才,自己公司连本都还没全部捞回来。

二是这个营销团队、这些高层有没有想法?等了1年,没什么成绩,等了2年,还是没很大成绩,一年一年耗下去,老总会不会质疑团队能力?股东会不会来跟执行层要解释?失去老总的赏识,高层的位置还能不能坐得稳?难保一些高层不会滋生出短视的想法,赶紧出点成绩,不管是好名声还是黑名声,不管是黑钱还是红钱,拿到手再说。

嗯,为了讲讲长线和短线的问题,咱们隆重地有请两位大咖登场,掌声欢迎陈道明先生和葛优先生:

我也知道现在的帖子不提李易峰井柏然吴亦凡鹿晗一众小生,简直没人看。但是,作为一个良心楼主,看长线营销,还真只能看看这些已经在影视圈和娱乐圈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骨头。

给陈道明贴印象标签的话,少不了这么几项:清高、儒雅、博学、有品位、有演技、有修养。一句话,这个人离文艺很近,离商业很远。给葛优贴印象标签,也有这么几个必选项:接地气、有实力、幽默、人缘好。这人犹如流行的昵称“葛大爷”一样,很有观众缘,亲切得犹如隔壁大爷(第四声),很有实力,是圈内大爷(第二声)。

两位均已年界60,从声名鹊起到功成名就经历了差不多30年。当然,8他们的长线营销目标的时间跨度没有这么长,主要是最近十几年。

一是因为度娘的新闻最早也就是年。

二是和两人的身份有关。这两位都是事业单位有编制的,所谓体制内人。陈道明中戏研修班毕业分配去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葛大爷高考失利被招进了全国总工会文工团。

顺便插播一下:体制内演员和民企演员的不同。

一是受各种文件和制度约束,接手的商业活动需要单位同意。

二是在圈内扎根较深,人事关系牵扯更加复杂。因为这两个单位都很有来头,平台宽广,接触高层人士机会也非常多。所以,在做人做事方面会更有顾忌。我列举一些在各大文工团编制内的明星:韩磊、范伟、吴秀波、潘长江、王学圻、闫妮、张国立、韩红等,给大家的共同印象都是谨慎、关系网广、私生活低调。

插播这么一段,不是LZ想显摆,而是因为这个和他们的长线营销有很密切的关系。

这两位的长线营销尽显体制优势。

一是稳定优势。成了事业编制一员,意味着可能要在这个单位呆十年、二十年甚至到退休。这么长的时间足以去做一个稳定的长线营销方案,而不用去担心突如其来的变化,能够保证艺人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形象是连贯的,稳定的。当然,更不会出现抽风式的通稿,一会贤妻良母,一会出轨小三(那啥,华谊就是你,别跑)。

二是资源优势。在电视剧市场没有完全放开以前,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基本垄断市场,从制片到播发到营销宣传一条龙到底,中央一台的黄金档就没别家了。拍过的片子咱就不列了,光老版《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足以傲视到现在。资源对营销的贡献非常重要,想达到营销效果必须得有相称的资源,在体制内就比较容易获得了。影视剧上看,有大量高大上的角色,比如《末代皇帝》、《围城》、《胡雪岩》、《黑洞》、《康熙王朝》、《大汉天子》等电视剧,《英雄》、《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一九四二》、《归来》等电影。访谈节目打底的得从CCTV各式访谈算起,采访记者也是与地位相称的,比如杨澜、崔永元、何东等人。

当然,并不是说有资源就能做好艺人的营销,也有稀泥扶不上墙,嗯,我没有说那谁。

前面说了长线营销似乎完成的不错,不过,短线营销就得另当别论。

年拍完《无间道3》之后,明叔回归电视剧的怀抱,一直到09年《建国大业》才重新出现在电影中。不知道是不是说话太直的原因,江南都市报记者采访他时,他直言《无间道3》和《英雄》是烂片,能有勇气直接打名导脸的艺人也是屈指可数。

03年到08年,一共上了9部电视剧,但不客气地说,没有一部是经典的,尚且不及03年的《中国式离婚》有影响,幸亏还有09年的《手机》挽回声誉,否则他的电视剧我也只能怀念到03年为止了。

值得欣慰的是从09年至今,拍的三部电影还能撑起影帝的名号,老谋子其实挺宽容的,当年被批了,现在还是找来拍戏。

那么05年至09年,度娘显示明叔的新闻通稿有篇,真的挺少的。而且通稿类型乱七八糟,现在明叔的黑历史多数是源于这个时期。

一是封杀论,二是情变(女主是左小青)。

封杀论:顺着时间线理一下,08年12月15号网易娱乐发了一篇通稿,转载了台湾记者麦若愚在台湾《黄金B段班》谈到周杰被陈道明封杀一事。随后两天,腾讯、新浪、燕赵晚报等相继转载。同一时间,搜狐博客、天涯娱乐八卦版、百度贴吧帖子也相继开花,很惊讶的是,天涯娱乐八卦帖子的时间比网易还要早2天,嗯,大天涯V。16号周杰的助理出来进行澄清,说从未有封杀一事。但是他强调,当年拍摄的时候他还没有当周杰助理,不清楚当年情况。而现在他联系不上周杰。

请注意这个论调:身边的助理联系不上艺人,说明助理的发言不能替代本人。这桩事情相当于一个悬案。度娘显示,截止到现在关于这件事情的相关网页是个。周杰本人出来澄清是年3月12日在李静的静距离里面进行了澄清,请注意他谈到这段往事是怎么说的:“他当时在日本,听说此事打电话给企宣,说无聊。”也就是说,当时他和企宣并没有交代要去澄清,结合上文写的助理联系不上周(这个可能是真的),但为什么不是企宣去澄清,或者助理为什么没有明确传达周杰的回应。

这件事情是不是有点蹊跷。首先麦若愚是台湾知名记者,他似乎和周杰也不熟悉,那么这个料从何而来,他不仅说过周杰顶撞陈道明,而且说陈志朋和周杰吵架,苏有朋和周杰不和,这些事情串联起来,给观众传递的印象就是“周杰这个人自大、脾气坏、欺负人”。这位记者一句爆料,黑了两位大陆明星,而且是子虚乌有的爆料。

其次,周杰的宣发团队有意利用,不给予正面澄清,含含糊糊进行了一个解释。大概是觉得能和陈道明扯上关系,炒个热度。正好当年有周杰有两部电视剧,还有《夜幕下的哈尔滨》发布会。做这个推理不是没有依据的,看看助理的解释“今年有几部剧要上,谈不上封杀”,重点是今年还有剧要上。

但是,这事坏就坏在这里,他们没有澄清这个谣言的关键点,既不是封杀,也不是周杰没作品,而是麦若愚前后说了三件事,件件都指向周杰脾气坏、没礼貌、欺负人,这对艺人是很坏的评价,周的团队跌在这个坑里。而网友们的议论就集中在陈有没有这么大能力去封杀,周是不是被封杀。

这件事情直到现在仍然在新浪微博流传,而且是大V在传,可见当时宣发跌的坑是有多深。

这件营销案例有没有借鉴意义,我觉得还是很值得提出来给各家粉丝警醒。

1、一个八卦料放出来,研究来源和研究内容同等重要,搞清楚哪里放的,什么公司放的就大致能揣测出这个料的指向是什么。

2、短视行为还是挺可怕的。如此容易澄清的事情,因为一时的加以利用,结果现在成为攻击双方的口实,而且口水仗不断,对两位艺人都是黑历史。陈道明清高不假,但是心胸并不小,更不会与后辈计较这种事情。周杰更惨一些,直接被当成脾气坏、不尊重前辈的案例,形象损伤很大。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周团队的宣传能力,他的形象多年倍受摧残,多多少少都是受了团队应对不力的拖累。

更多精彩内容戳原帖阅读

↓↓↓↓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cs/1419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