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周记左椎动脉V4段支架术后短期闭塞血
神经介入在线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
作者:王天保,邹卿,宋立刚,马宁
单位:首都医科医院
本周我们汇报一例左椎动脉V4段支架术后短期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具体如下。病例详情
患者,男性,75岁,因“发作性头晕7个月行左椎V4段支架,术后症状反复2个月”入院。患者9个月前(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每周发作1-2次,每次持续1-2分钟缓解,偶伴言语不利、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上述反复发作,8个月前至我院就诊。
头颅CT(-10-20):脑内多发缺血梗死灶(图1)。
图1
颅内CTA(-10-20):双椎动脉V4段多发狭窄(图2)。
图2
予双抗及降脂治疗后症状缓解。6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头颅MRI(-12-28):双侧小脑半球缺血梗死灶,右侧重(图3)。
图3
颅内MRA(-12-28):双椎动脉V4段狭窄,右椎动脉病变较前加重(图4)。
图4
头颈部CTA(-12-29):右椎动脉颅内段未见显示,闭塞可能。左椎动脉V4段狭窄,左颈内动脉C1段狭窄(图5)。
图5
后循环CTP(-12-29):后循环区域低灌注,右侧小脑半球为著(图6)。
图6
继续予拜阿司匹林、波立维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片降脂等治疗,头晕发作频率有减少。3个月前症状再次反复,医院行头颅CT(-3-17):双侧小脑半球、底节区多发梗死灶(图7)。
图7
为行介入治疗,就诊我科。
既往史:陈旧性脑梗死病史13年(因“右侧肢体麻木”住院诊断“脑梗死”,经治疗未遗留后遗症)。高血压病史13年,脂蛋白代谢紊乱病史半年。1年2个月前,因“左上肢麻木无力”就诊医院,行血管造影(-2-9):左颈内动脉C1段狭窄,右椎动脉V3段以远显影欠佳,左椎动脉V4段长段中-重度狭窄(图8-11)。
图8
图9
高分辨核磁:基底动脉偏下部局部管壁增厚,呈等信号,以左侧壁为著,相应管腔变窄(图10)。
图10
图11
第一次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实验室检查:LDL1.06mmol/L。血栓弹力图:AA82.8%,ADP0.2%。
治疗用药:阿司匹林肠溶片mg1/日+西洛他唑mg2/日(因ADP抑制率低,将氯吡格雷调整为西洛他唑)、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日等治疗。
第一次术前讨论
1.患者后循环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双椎动脉V4段狭窄,结合患者核磁梗死病灶分布特点,考虑双椎动脉V4段系本次发病责任血管,但右椎动脉V4段狭窄程度较重,病变长度较长,拟处理左椎动脉V4段狭窄,预期开通后能增加后循环灌注,改善远期预后。
2.治疗策略:左椎动脉V4段病变较长,拟予球囊预扩张,然后再放置自膨式支架。
3.相关风险:穿支动脉损伤风险,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等。
4.左颈内C1段狭窄考虑系无症状狭窄,拟择期处理。
第一次治疗过程简述
(-4-2):右椎动脉V3段闭塞(图12)。
图12
左椎动脉V4段狭窄程度较前明显加重,系次全闭塞(图13)。
图13
微导管结合微导丝通过病变后,采用Ultra-soft球囊2.0×20mm扩张两次,后置入Wingspan支架3.5mm×20mm(图14)。术后残余狭窄15%,前向血流好。
图14
术后用药同术前,但症状未有明显改善。2月来症状反复发作8次,性质仍同前。
1个月前在外院CTA(-5-22):左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左椎动脉V4段支架近端显示欠佳,不除外再狭窄可能(图15)。
图15
患者遂再次收入我科。
第二次入院神经系统查体:伸舌稍左偏,左上肢痛触觉可疑减退,余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第二次入院实验室检查:
化验检查:血栓弹力图AA%;LDL-C:1.06mmol/L。
入院后给予:拜阿司匹林mg1/日+替格瑞洛片90mg2/日(考虑再狭窄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遂将西洛他唑调整为替格瑞洛)、阿托伐他汀钙20mg1/日及降压等治疗。
第二次DSA(-6-4)提示:左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左胚胎大脑后动脉,左颈C1狭窄较前略有加重(图16)。
图16
同期行左颈内动脉C1段支架置入术(图17)。
图17
左侧椎动脉V4段近端未见显影,考虑闭塞可能,可见脊髓前动脉向V4段支架远端代偿显影,基底动脉远端未见显影(图18)
图18
第二次颅内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讨论:
1.本次患者术后症状反复考虑系支架内病变进展所致,拟再次开通治疗。
2.治疗策略:闭塞段较长,如微导管结合微导丝能顺利通过病变,先予球囊预扩张,再酌情后续是否放置支架。
3.相关风险:开通失败、血管夹层、治疗术后高灌注、穿支损伤等。
第二次血管内治疗过程简述:
全麻下右股动脉入路,6F导引导管至左椎动脉V2段远端,术前造影示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脊髓前动脉向左椎动脉V4段支架以远代偿供血,基底动脉远端未见显影(图19)。
图19
路径图下沿导引导管送入Pilot微导丝(0.″,cm)结合Echelon微导管越过病变(图20,21)。
图20
图21
微导管造影证实在真腔(图22)。
图22
交换Transcend微导丝(0.″,cm)至基底动脉中远段,采用Gateway球囊(1.5mm×15mm)、Ultra-soft球囊(2.0mm×20mm)和Tazuna球囊(2.5mm×15mm)逐次予以扩张(图23)。
图23
扩张后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前向血流好(图24)。
图24
其后送入SelectPlus微导管至基底动脉,经微导管释放支架Enterprise(4.5mm×37mm),覆盖原支架近端至左椎动脉V3段。其后造影支架贴壁可,前向血流好(图25,26)。
图25
图26
术后查体同前,临床症状改善。
术后立即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图27)。
图27
术后CTA(-6-12):左侧椎动脉V4段支架通畅(图28)。
图28
术后CTP(-6-12):后循环区域灌注较前明显改善(图29)。
图29
讨论
本例左椎动脉V4段支架术后短期症状反复与支架闭塞密切相关,闭塞原因推测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第二次治疗前我们再次调整了抗血小板药物的方案,但远期疗效如何还有待于长期随访。第二次治疗中,我们采用逐级分次扩张的策略,扩张后血管未见明显回缩,但考虑闭塞病变长,血管总体也较为平直,遂选择较长的闭环自膨支架。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区讨论关于本病例的看法~大家都在看┣天坛周记急诊取栓后左椎动脉V4段残留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
┣天坛周记基底动脉近段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
┣天坛周记|左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一例┣天坛周记左椎动脉V4段狭窄支架治疗一例
┣天坛周记右椎动脉开口及基底动脉串联狭窄分期支架治疗一例
┣天坛周记基底动脉狭窄合并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魏社鹏版医学百科图解颅内动脉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