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顶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球囊辅助栓塞

时间:2021-2-6来源:疾病常识 作者:佚名 点击:

患者男性,63岁,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颈强阳性,医院查头颅CT示双侧侧裂、环池、基底池、桥前池高密度影,改良Fisher分级Ⅱ级。双侧皮层多发低密度影。考虑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医院行DSA检查提示: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可见大量增生血管,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BasilarTipAneurysm,BTA)。3天后入我院急诊,就诊时HH:2-3级。

1患者责任病灶为破裂的BTA,位于后循环,开颅夹闭相对困难,首选介入治疗。

2该动脉瘤(4.45*3.49mm瘤颈:3.89mm)虽未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但其体颈比:1.3,绝对宽颈,因其体积较小,纵深不足,单导管或双导管不易致密栓塞,存在复发率较高等缺陷。

3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该动脉瘤瘤囊未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无论雕刻开环支架(EZ)还是编织闭环支架(Leobaby或LvisJr)单一支架均足以完成致密栓塞,长期效果可期。但该患者处于SAH急性期(高凝),且患者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原因不明,支架内血栓风险高,支架一旦闭塞,后果十分严重。可作为备选方案。

4球囊辅助栓塞:可增加破裂动脉瘤的填塞密度,无支架植入后风险;但动脉瘤的体颈比偏小,对球囊辅助操作要求较高,操作应加倍谨慎;后循环承担前循环代偿供血,球囊应根据填圈需求逐步充盈,避免长时间断血;术中破裂可充盈球囊止血,如辅助失败可考虑支架补救。

全麻经股动脉入路,静脉给予肝素u全身肝素化,将6F导引导管置于右侧椎动脉,将Hyperform4/7球囊置于左侧大脑后动脉,随后将SL10微导管置于动脉瘤腔内(A)。此时为避免动脉夹层,先部分充盈球囊,依托球囊头端部分封闭瘤颈,经SL10微导管缓慢填入TargetUltra5-10,虽经调整,弹簧圈依然无法稳定成篮,弹簧圈有部分疝出,随即回撤弹簧圈,继续缓慢充盈球囊,球囊充盈呈平台状,重新填塞弹簧圈使其在瘤颈部形成切迹(B、C,视频),缓慢去充盈球囊,弹簧圈稳定成篮(D),随后在球囊保护下再填入TargetUltra3-6(E、F)。术后即可造影RR:1级。术中无血栓发生,动脉分支无影响。6月后DSA复查RR:1级。

动脉瘤栓塞分级RR:1级,各部位无染色缺失。出院时mRS:0分

术后6月,mRS:0分,DSA显示动脉瘤愈合良好,各血管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年Moret教授首次报道球囊辅助宽颈动脉瘤栓塞。球囊辅助的优势在于:填塞密度高于非辅助技术,避免支架植入带来的风险,术中破裂可以有效止血,但可能会导致血栓事件增多,血管夹层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此外球囊不能改变动脉瘤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因此复发率和二次治疗率也较高。文献报道球囊辅助栓塞失败率为8%,除解剖因素难以到位外,另一主要因素为过小的体颈比。一般认为当动脉瘤的体颈比≤1.2时(过宽瘤颈),不适合球囊辅助栓塞。

一项BTA多种治疗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常规栓塞组,单支架辅助栓塞组及Y型支架组复发率分别为38.9%,19.2%及8.3%;二次出血(2.7%)仅发生在常规栓塞组。破裂动脉瘤球囊辅助栓塞与常规栓塞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CLARITY)也显示:球囊组动脉瘤有效栓塞(RR:12级)率为:94.9%(/),显著高于常规栓塞组(88.7%,/)。另一项关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研究显示双导管栓塞,支架辅助栓塞及球囊辅助栓塞的完全闭塞率分别为46.7%,63.8%及63.2%。而不全闭塞率15.5%,13.4%及10.5%,提示球囊技术的远期效果并不亚于支架。

目前国内的神经封堵球囊有两种,一种为单腔球囊:Hyperform(超顺应性)及Hyperglide球囊(高顺应性),另一种双腔球囊ScepterXC(超顺应性)及ScepterC(高顺应性)。超顺应性球囊主要用于分叉部动脉瘤,而顺应性球囊主要用于侧壁动脉瘤。双腔球囊还可以释放支架(balloonthenstent)。首先用50%稀释造影剂冲洗球囊排气并检查有无破损。术中可用精准注射器缓慢充盈球囊至满意程度。神经封堵球囊不同于扩张球囊,扩张球囊为非顺应性球囊(充盈很快),而神经封堵球囊充盈有明显滞后效应,故而缓慢充盈球囊时,务必在透视下观察球囊充盈程度,以免过度造成球囊破裂。球囊阻断不能超过5分钟,我个人体会最好在2分钟内,2分钟内如果调整还不能成功,就要考虑更换治疗方式了,尤其是该患者阻断血流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大面积梗死。另外要充分全身肝素化(50u/Kg),这个细节往往被忽略。

该动脉瘤首圈选择略大的三维弹簧圈5/10,以充分贴壁并轻度扩大瘤体提升体颈比。球囊缓慢充盈反复调整弹簧圈,弹簧圈在瘤颈处形成明显切迹,缓慢去充盈球囊未见弹簧圈疝出,最终满意成篮(见视频)。

对于一些特定人群(SAH急性期),球囊与支架辅助栓塞竞争还会持续很久。

客观来讲,本病例并不是“非球囊莫属”的动脉瘤,在侧支代偿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甚至有些“强人所难”。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技术,良好的结果才是硬道理,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随着介入材料的多样化,“非哪种方式不可”的动脉瘤可能会越来越少,熟练的技术永远是正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燕山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cs/1537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