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战疫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飘扬

时间:2022-7-11来源:疾病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

系列三疫情中的坚守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脑神经中心支部积极响应院党委号召,坚守疫情防控的胜利果实,同心聚力,夺取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一、积极参加抗疫医疗队,转战浦东、松江和临港

年3月底,脑神经中心党支部党员及群众方侃、韩骢、周强意、朱敏娟、汪守丽、于婷积极响应院党委的号召,赶赴抗疫前线,先后转战浦东世博展览馆、松江新桥及临港二号方舱,在各个岗位上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

蓄势待发旗开得胜

3月29日,浦东世博展览馆开舱第一天,脑神经中心支部方侃主任带领周强意、朱敏娟医生、汪守丽护士等医护团队,8:00到达场馆,熟悉场地并协助开舱前各项准备工作。16:00进舱,各线人员通过紧密协作,奋战6个小时,快速平稳的完成了首批名患者的收治工作。

脑神经中心医生小分队左起为朱敏娟、方侃、周强意

  

首批进舱医护队伍

待患如亲细致入微

医院较为简陋的条件下,医疗队依然始终牢记医护的职责,待病人如亲人,尽量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医院内环境嘈杂给小朋友们的学习造成一定困难,周强意、朱敏娟医生打扫清理出备用舱室,改造成临时教室,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有的老人自理能力欠缺,医疗队帮助老人联系家人、套被套、指导老人用核酸码。为解决患者对物资的特殊要求,舱内医护、指挥部与后勤保障处紧密协调,为婴幼儿送去奶粉、为少见病患者调配特殊药物、为行走不便的老人准备助步器……

朱敏娟医生辅导小朋友作业

医疗队为婴幼儿调配奶粉  

汪守丽护士为患者制作礼物

周强意医生协助老人使用健康云

风雨无阻迎难而上

方舱内的都是无症状或者轻症的患者,但是工作并不容易。要克服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经常捂得浑身是汗;要克服戴上面屏后的“云雾缭绕”,必须要不停走动才能看清视野;要克服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呼吸不顺畅,脸上留下勒痕甚至压伤;要克服单程一个多小时的通勤时间,长时间倒班而导致的睡眠节律紊乱。还有临港海边的恶劣天气,几次大风和暴雨,对保障病人安全和院感防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对这些困难,医疗队迎难而上,有劳累,但更多的是充实。

大风吹倒遮阳棚  大雨后方舱内路面积水

圆满收官静待春归

年5月10日,方侃、周强意医生最后一班,送走最后一批出院的患者后,上海临港二号医院休舱,市一支援方舱医疗队顺利完成救治任务。

临港方舱最后一批病人出院

临港二号方舱休舱后合影

欢迎抗疫英雄们胜利凯旋,向你们学习、致敬!

图为印健主任、朱庆伟医生欢迎周强意医生归来

图为薛亚军副主任欢迎韩骢医生回来

二、支援上海公共卫生中心,救治新冠阳性重症病人

南部神经外科执行主任高国一教授4月11医院援公卫任务,4月12日率医疗队赴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支援抗击疫情的任务。高国一教授担任医疗队队长,他从发挥党员先锋作用,调动队员工作热情,施展队员专业特长等方面,把市一医疗队的医护优势充分展示在公卫重症病房。高国一教授还直接承担了神经急重症患者的手术治疗任务,也对合并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实施会诊巡诊。为保障重型危重型病人平稳恢复,医疗队为患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达到了“一人一策”、科学救治的效果。

图为高国一教授在手术室

援公卫中心第三批医疗队已组建完成,神外护理组有一人参加,已整装待命、随时出发。

三、积极支援虹口区核酸采样

支援虹口区核酸采样

神经外科齐向前、刘耀华、印健支援虹口社区采样7次,脑血管介入科时飞1次,护理组派出核酸检测达10余次,有力支援了虹口区的核酸采样工作,确保虹口区的核酸采样工作稳步推进。

图为齐向前主任在社区采样

社区核酸采样,左起第三为脑神经介入中心时飞

神外护理组参加虹口区采样十余次

后排左起第3、4:姜婷婷、朱林英

右起第1、2:朱林英、高欣雨

四、医院发热急诊二区,急诊绿通等

医院北院区处于疫情防控的中心城区,场地面积小,患者来看急诊时经常聚在一起,为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医院分别建立了急诊二区和急诊缓冲区,实行急诊就诊人员的分级筛查机制,集全院之力支援急诊,减轻疫情防控的压力。神经外科在人员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医院的号召,先后派出侯典琦医生、顾连平医生参加急诊发热二区,周强意医生刚从医疗队回来就加入了急诊绿通的工作,这两个地方接触的都是阳性或危重病人,每天需穿大白9个小时以上,经常汗流浃背、工作压力非常大,彰显了党员不怕苦、连续作战的精神风姿!

五、疫情中神经内科

在医院领导下,科室主任吴云成教授带领神经内科团队科学调度、彼此鼓励、团结协作,尤其党员干部同志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论是支援方舱、社区核酸采样、脑卒中急诊,门诊,病房,互联网门诊,专家团队线上义诊咨询等都有党员临危受命,奋勇向前。

神经内科脑卒中急诊,是面临风险和压力最大的前沿阵地,每天救治脑卒中急危重症患者超过30余例,支部副书记沈翔、党员张淋源以及朱潇颖、张小瑾两位副教授先后带领我科脑卒中急诊团队身着大白防护服穿梭在诊室,抢救室,隔离观察室,急诊留观室,最长要坚持12个小时,党员同志们带头默默坚守,承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癫痫,脑炎等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救治任务,保证患者得到最快最及时最专业的的救治。

神经内科脑卒中急诊:顾嘉晨医师

六、支援各线护理工作,默默付出

面对此起彼伏的凶险疫情,医院相继成立病房缓冲区,急诊缓冲区,神外护理组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哪里有需要往哪里去!在护士长环霞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以大局为重,统筹安排,先后派出十一名护士参加一线抗疫,青年党员张盈支援1号楼缓冲病房,于婷驻守方舱,臧婷婷、韩婷婷支援高干,王雷萍、高欣雨、陆羽洁、杜雪佳、朱素华、卢孝文支援急诊,医院紧急号召组建的第三批医疗队,支援方舱,她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决服从安排,坚守岗位,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践行着“保护病人生命和健康”的宗旨,为上海抗疫之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保持日常工作,对急重症患者展开救治

在疫情肆虐的过程中,病房是最后一道堡垒,为在疫情下开展工作,南北两部神经外科共救治急危重患者90余例,在市卫健委、医院的指导下进行了网格化的气泡管理。病房、门诊、急诊气泡独立运行,没有交集,但在每天晨会集中线上交班。2个多月来,在楼主任的带领下,神外的所有医生都在各自的气泡中,坚守岗位,默默工作,砥砺前行!

急诊气泡的人员,应对神外的急危重病人,他们不仅是要看急诊神外病人和会诊,同时还要参加急症手术室的病人手术。迄今为止,急诊气泡组完成了6例次神外急诊的手术抢救,他们在艰苦闷热的环境条件下,完成了病人性命的救治!

图为刘耀华主任(右)和山乔医生(左)在急诊手术室抢救病人

对于急诊重症不是马上手术的病人,都会被收到1号楼的缓冲区进行救治,3次核酸阴性后转入到普通病房。这整个过程由病区的医生来管理、安排检查和手术。疫情期间,在楼主任的带领下,克服了4层防护(穿大白)、三层手套下的艰苦条件,顺利完成了20-30例病人的救治,如高校学生为挽救视力而行的“光明保卫战”手术,各种类型的内镜下动脉瘤手术和巨大脑膜瘤、巨大胶质瘤手术等。同时,神经外科在疫情中的病人救治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疫情下神经外科急诊应对策略,改进了相关手术技术,指出在疫情下尽量采用经颅神经内镜下的动脉瘤夹闭技术、经颅内镜下的颅底脑膜瘤手术和胶质瘤手术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些技术与理念改进可以有效地克服因为面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做到抢救不受疫情与核酸检测的影响,使病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手术救治。

图为楼美清主任(中)带领毕云科(左)、侯典琦(右)在经颅内镜下切除嗅沟脑膜瘤手术

图示为前交通动脉瘤急诊夹闭手术,右起为神外毕云科医生、楼美清主任、郭龙麻醉医生、何文君护士、朱庆伟医生

图为薛亚军主任、汤俊佳医生在做手术

另外脑血管介入中心也为一例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患者顺利完成了取栓任务,挽救了病人的性命。

急诊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左起第一:神经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脑血管病介入科主任洪波教授;王岩副主任医师;王昌鹏医生

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左起王昌鹏医生;王岩副主任医师

八、“疫”路护送,彰显真情

在疫情下因防护的需要,陪客家属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攻坚阶段,病区人员的密度要尽可能降低,因为市区交通不便,医院派出了护送车,车上需要有医生的陪护,我科毕云科医生、朱庆伟医生连夜陪护送病人回家,依次送神经外科、神内和脑血管介入中心的病人回家,一直送到凌晨2点才回到病房。大多数来院急诊手术的病人,从治病、康复到最后出院一直没有陪护家属,我们医务人员辛苦劳动付出更多,出院时我们医师全程陪同,一直把病人送到家属的车上。

神经外科朱庆伟医生:一丝不苟,送病人出院

图为神经外科朱庆伟医生送病人出院

图示为毕云科(右)和朱庆伟(左)深夜亲自送神外、神内、脑血管介入科病人回家,直到凌晨2医院,医院安排的送病人车辆。

图示为朱庆伟医生、山乔医生送病人出院

图示为朱庆伟(中)、楼美清(右)、山乔(左)在送病人上救护车

九、疫情中不忘学术总结,为兄弟单位提供参考

神经外科急重症患者的救治特点是刻不容缓,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在全面防控疫情的情况下开展手术,是所有神外医生面临的难题。为了更好地造福患者,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神经外科楼美清教授发起,医院张晓彪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张晓华教授共同组织了一次神外圆桌派,聚焦于“疫情防控下急诊神经外科手术应对策略”,大家各抒己见,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后,受到了大家的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zz/1737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