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交通动脉瘤破裂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pf.39.net/bdflx/140113/4325801.html
后交通动脉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其破裂率很高,破裂后的致死、致残率极高。近年来,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被偶然检查出。
一旦发现颅内动脉瘤,临床医师便面临着以下两个问题:(1)这些未破裂的动脉瘤破裂的风险;(2)如何决策这些动脉瘤的处理,是随访观察还是积极手术干预?一些未破裂的动脉瘤可以长期不破裂,但一旦破裂就会对患者导致致命的危害。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若能明确其破裂风险,则有助于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等临床指标均可影响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
大样本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临床指标可预测其破裂风险,如女性、高龄、吸烟史和高血压史等均加大动脉瘤破裂风险。但动脉瘤的破裂风险不仅与临床指标相关,也与动脉瘤的形态关系密切。
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有:动脉瘤长径(Dmax),即瘤颈到瘤底的最长径,表示动脉瘤的大小;宽径(width),为垂直于长径的最大宽度;长宽比(aspectratio,AR值),为长径和宽径的比值;动脉瘤尺寸比(sizeratio,SR值),即动脉瘤长径和载瘤动脉直径平均值之比;圆顶瘤颈比(dome-to-neckratio,DN值),为长径和瘤颈宽度比值;瓶颈因子(Bottleneckfactor),即瘤体宽径和瘤颈宽度比;流入角(inflowangle),为血流方向和动脉瘤中心轴之间的夹角。同时,该研究分析子瘤形成和胚胎型PCoA动脉瘤与破裂的关系。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的特征是后交通动脉管径大于同侧大脑后动脉的P2段,同侧P1段细小或缺如(如图上)。
大多数研究表明,动脉瘤的发病率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其发病高峰为40~60岁。但年龄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国内外研究结论尚不一致。
颈内动脉从发出眼动脉处由前下向后上走行,发出后交通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大多数生长于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瘤顶指向后下外者,瘤体长颈与颈内动脉所形成的夹角即入射角较其他指向更大。
有研究显示,入射角(流入角)度越大,血流进入瘤体内后,更容易形成涡流,促使动脉瘤破裂。另外,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处后下外有许多组织结构,包括颅神经、邻近脑实质、底骨、硬脑膜皱褶、硬脑膜、软脑膜、桥静脉和表面静脉、小动脉和蛛网膜小梁,动脉瘤瘤顶与这些组织结构接触、撞击,可能是导致动脉瘤易破裂的原因。后交通动脉上方为视束和大脑脚内侧面,下方为蝶鞍,内侧为乳头体、灰结节,下外侧为动眼神经及颞叶海马旁回钩。后交通动脉一般借大脑后动脉与动眼神经分开而不与其接触,当血管分叉处动脉瘤突然增大便可压迫动眼神经,导致动眼神经麻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虽然夹闭和介入栓塞术都可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且各有优缺点,但是显微夹闭术仍然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由于夹闭术可能会导致由后交通动脉供应的大脑脚、背侧丘脑、尾状核的很多分支血管受到损伤,特别是向后走形的后交通动脉瘤,紧邻周围血管、神经,且常用的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方式,在术中容易被颈内动脉掩盖,给手术造成一定的困难。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或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或参考文献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我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披星戴月的人
- 上一篇文章: 阿姨飚高音致动脉瘤破裂还有人因此脑出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