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如清风middot第22期颅内大脑
专栏主编
穆士卿
穆士卿,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医学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每年进行诊治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颅内及颅外血管狭窄等神经系统血管病余例。并通过血流动力学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及愈合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四十余,其中二十余篇被SCI收录。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治疗组组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局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五项。
第22期
作者:林海谅*罗刚霍晓川穆士卿
单位:首都医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医院神经内科)
病情简介
患者,男,47岁
主诉: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25天
现病史:25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左下肢为明显,持续约20分钟后症状消失,随后1周左右上述症状再发4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无黑朦、眩晕;无意识障碍等。18天前患者再发上述症状,就诊医院,行颅脑CT报告:左侧颞枕叶低密度影,考虑脑梗死;诊断为“脑梗死”。MRI+MRA+PWI:右侧额顶枕叶低密度灶多发脑梗死。DSC-PWI示CBV、CBF减低,MTT延长,TTP正常。拟诊“脑动脉瘤”收入院。
既往史: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头部外伤史。
个人史:既往吸烟史20多年,每日一包。偶饮酒,量少。
过敏史:无。
查体:BP/76mmHg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腹部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神清语利,问答正常,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无眼震,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共济运动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四项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胸片示脊柱侧弯。外院CT、MRI+MRA(外院-12-12)、高分辨核磁(-12-12)报告:右侧颞叶、顶叶、基底节区梗死灶,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
术前影像学检查
医院CT-12-04(图1)
图1
医院MRI-12-12(图2)
图2
医院MRA(图3)
图3
医院高敏感磁共振(图4)
图4
医院高敏感磁共振(图5)
图5
术前诊断: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
术前用药:
阿司匹林mgqdpo(21天)
氯吡格雷75mgqdpo(21天)
阿托伐他汀20mgqnpo(21天)
手术指征: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反复发生该动脉流域缺血性事件,DWI序列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及分水岭区多发梗死灶。灌注成像显示局部低灌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手术风险:支架植入时导丝穿破血管导致脑出血;导丝误入假腔内;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释放困难或移位;密网支架植入时穿支闭塞,定位不良导致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
术前讨论
1、动脉夹层发生于动脉管腔内的血液由内膜上的破损处侵入血管壁内,并扩散于动脉壁的各层组织结构中。在一般人群中,头颈部的动脉夹层是引起脑卒中的少见原因,但在55岁以下人群脑卒中发病原因中却占15%-20%。头颈部的血管夹层又分为硬膜外部分夹层和硬膜内部分夹层。通常硬膜外部分动脉夹层的患者保持相对较轻的症状,而硬膜内部分的动脉夹层预后更为严重,其发生缺血事件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致死率高。
2、针对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反复出现流域血栓栓塞。该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差,磁共振DWI序列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及分水岭区多发梗死病灶。进一步治疗很有必要。血管内夹层封闭是防止症状复发的重要措施。
3、密网支架为一种编织支架,其网眼小,张力高,比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减少夹层内栓子脱落。该患者推荐使用密网支架。
手术过程
1、全身麻醉,穿刺右侧股动脉放置8F动脉鞘,由泥鳅导丝携5F造影导管行脑血管造影,并右侧颈内3D显像。造影结果见图6、7、8。根据测量的动脉夹层大小和长度选择合适支架。
图6
图7
图8
2、泥鳅导丝套多功能导管携6F长鞘缓慢将长鞘送至颈总动脉近颈内外动脉分叉处,撤去多功能管,再用泥鳅导丝套5F-厘米Navien中间导管,并将中间导管送达颈内动脉C4段。
3、造影观察,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并确定工作位。
图9
4、由Synchro微导丝引导,携带Marksman微导管,小心地通过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到达M2段,观察微导丝头端摆动良好后,送入Marksman微导管,头端到达M2段。
5、撤出Synchro微导丝,微导管造影确定位于真腔。首先于体外处理支架,并做好密网支架水化准备后,将支架送入Marksman微导管。
图10
6、本例采用原位释放技术。当支架到达拟释放部位后,固定支架推送杆后回撤微导管,缓慢释放支架系统直到支架远端打开并贴壁。“冒烟”观察支架远端对位良好,远端锚定点无移位后,再后撤微导管,观察到支架扩张良好,无扭曲和明显成角。
图11
图12
7、再固定支架导丝后推送Marksman微导管,小心通过支架管腔,将支架推送系统收入微导管中并撤出。
8、造影观察,显示支架对位满意,近端大脑前动脉显示良好。
9、Dyna-CT检查,重建图像见图
图13
心得体会
1、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为编织性自膨支架,高金属覆盖率,贴壁性能好,可通过改变血流剪切方向,避免动脉夹层进一步撕裂扩大,同时防止夹层内血栓脱落。
2、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也存在一些缺点:支架高金属覆盖率容易导致支架内血栓及穿支闭塞事件;其高回缩率,手术过程中易出现支架放置异位;另外,在较细小的血管内释放支架,容易出现支架导丝回收困难,本例预处理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后,使其能更好的应用于较细小的血管。
体外处理的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 上一篇文章: 二十七岁小伙熬夜致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深夜
- 下一篇文章: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超声经典教程和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