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血管造影后观察及健康教育
全脑血管造影术(CerebralAngiography)通常采用股动脉或肱动脉插管法,将含碘显影剂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内,然后在动脉期、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分别摄片。现代全脑血管造影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相结合的。DSA技术利用数字化成像方式,应用电子计算机程序将组织图像转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并储存,然后经动脉或静脉注入造影剂,将所获得第二次图像也输入计算机,然后进行减影处理,使充盈造影剂的血管图像保留下来,而骨骼、脑组织等影像均被减影除去,保留下的血管图像经过再处理后转送到监视器上,得到清晰的血管影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是脑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1.意识及生命体征
术后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心率、呼吸、脉氧饱和度的变化,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在脑血管造影术后24内应每30-60分钟巡视一次,病情平稳后可酌情延长时间。如出现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慢应警惕有颅内出血,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相应处理。
2.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2.1穿剌处皮下血肿
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为防止股动脉穿刺处出血,穿刺处需要加压包扎,术侧肢体制动,保持髋关节伸直,以维持压迫张力。单纯加压包扎者,穿刺处需用1kg盐袋/沙袋压迫穿刺处局部6h,患者在6h内肢体完全制动,绝对卧床24h。对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延长压迫时间。使用封堵器封堵穿刺处者,可酌情缩短沙袋压迫和制动时间。术后24h内应每30-60分钟巡视一次,病情平稳后可酌情延长巡视间隔时间,护理观察的重点是穿刺点局部皮下有无淤血、血肿。患者穿刺肢体过早活动、压迫时间不够、沙袋移位、应用肝素过多、患者凝血机制不良等均可导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术后可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以利于消除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可以延长加压包扎时间,局部湿热敷,如无效应行血肿清除术。
2.2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
由于下肢制动、包扎过紧、患者本身的凝血机制障碍、血液黏度高及血流缓慢等易导致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下肢麻木、发绀、明显肿胀、无脉、皮温低等。术后应密切观察术侧肢体末梢血运情况、有无水肿等。观察穿刺肢体的皮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肢体感觉的变化。弹力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DSA术后弹力绷带包扎一般以能放人1—2指为宜),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避免血栓的形成。如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发绀,皮温降低,肢体发麻等,可能是包扎过紧或栓塞所致,应及时处理,放松绷带并通知医生,以防造成肢体坏死。
2.3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
一般发生在术后24-48h,患者自觉穿刺部位疼痛,穿刺部位出现进行性增大的肿块、搏动感、震颤以及血管杂音,可出现血管破裂、压迫周围神经、皮下组织坏死等情况。假性动脉瘤多由非动脉前壁穿刺或压迫手法不当所致,若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瘤体会不断扩大,压迫周围软组织及神经血管,引起疼痛及股神经损伤,甚至破裂导致大出血。故假性动脉瘤一经确诊,应积极治疗。预防的关键是准确的股动脉穿刺和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
2.4绷带过敏、皮肤破损
绷带过敏与自身的过敏体质有关,皮肤破损与弹力绷带粘性强,加压时间长,拆除绷带时撕裂手法不当有关。使用绷带期间严格观察绷带周围皮肤情况,如发现过敏现象及时汇报医师处理,24h后拆除绷带时动作轻柔,拆除后仔细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发现小水疱可用聚维酮碘棉签消毒,敷以炉甘石洗剂促吸收;大水泡给予消毒后抽吸。
2.5尿潴留
多与术前训练不足和基础疾病等有关,经诱导排尿无效,多需给予导尿。
2.6造影剂过敏反应
目前临床脑血管造影多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碘普罗胺、碘海醇等。这类造影剂的毒副作用小,但也有使用此类对比剂后发生过敏样反应的文献报道,其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颜面潮红、多汗、阵发性皮肤瘙痒、恶心、头痛、呼吸困难、心悸、低血压、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肺水肿、癫痫发作,甚至休克死亡。因此术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过敏病史,且术前常规做碘过敏试验。对可能出现副反应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造影前肌注盐酸异丙嗪50mg,术中注入地塞米松10mg,造影中尽可能地减少造影剂用量和减慢注射速度,可以预防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
3.术后
3.1术后指导患者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排出,减少对于肾脏损害。
3.2指导患者术侧肢体保持功能位卧床24小时。
3.3指导患者翻身,翻身时术侧肢体不可屈曲,以免发生穿刺处血肿。
3.4同时指导患者摄入低盐低脂食物。
3.5指导患者保持大便通畅。
3.6指导患者采用腹式呼吸、看书、听音乐等方式进行身心放松,减轻疼痛。
陕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哪个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 上一篇文章: 静脉曲张,不做手术也能治好
- 下一篇文章: 神经全脑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