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预防

时间:2017-1-3来源:疾病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致死或致残的严重疾病,已引起医学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   近年来,脑梗死发病趋于年轻化,约33%的脑梗死病人年龄在65岁以下。

误区二:运动过度

  许多老年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进行晨间锻炼。临床上常见不少老年人在早晨锻炼时突发半身不遂,许多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而凌晨至上午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天气寒冷,本身就容易引发脑梗死,如老年人过早起床锻炼,再剧烈运动,血液会趋于四肢肌肉,脑部供血减少,更易诱发脑梗死。故老年人运动时间不宜过早,程度不宜剧烈,应适度运动。

误区三:用保健品代替正常的预防疾病手段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子女常给老年人买保健品,但保健品只是治疗的辅助品,不是药物,不能作为惟一的、起主要作用的预防疾病的手段。

误区四: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综合预防措施

  许多患者及家属不重视饮食结构的调整,生活习惯的合理,只一味追求特效药,把预防当作突击行为。每到春秋季节就给病人定期输液,这种做法其实并无科学依据。预防需长期注意,综合预防,不存在灵丹妙药能完全防止脑梗死的发生。脑梗死的预防应戒烟,避免过量饮酒,合理饮食并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误区五:降血压不合理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人易发生脑梗死。但是,降血压过快、过低也存在脑梗死的危险。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脑组织已经适应了偏高的血压水平,若血压过快地降低到正常水平,反而会促进脑缺血,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所以,降血压不宜降得过快、过低。

误区六:忽视脑梗死的康复治疗

患者及家属都很重视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但常常忽略了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其实康复治疗十分重要,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残疾程度,应早期开展康复治疗。

13心脏病与脑卒中的关系

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的人高2倍以上。对缺血性卒中而言,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总之,心脏病易引起脑血管病不容忽视,应加强原发病的治疗,以预防脑血管病。

14为何心脏病会引起脑血管病?

一是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房的附壁血栓脱落,栓子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1心房纤颤增加脑卒中风险4倍;2二尖瓣狭窄也是重要因素;3framingham研究二尖瓣环装钙化使卒中危险增加,如和并心房纤颤增加4倍;4左心房扩张也是卒中危险因素。

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发生脑血栓形成。冠心病使卒中危险增加2倍,左心肥大3倍,心衰4倍。15%的心梗并发缺血性卒中。防治冠心病,左心肥大是预防心源性卒中措施之一。心导管和血管内治疗可导致卒中的风险为0·2%和0·3%,心脏起博器和射频消融也可导致卒中。

15如何防治?

1)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2)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3)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为宜;应用华法令治疗可使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减少68%。或口服阿司匹林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这里主要讲一下阿司匹林的作用

血栓事件发生都有动脉硬化斑块破裂,破裂之后就把血管堵死了,所以预防减少斑块的破裂和预防血栓的形成是预防最主要的方法。减少斑块破裂目前比较重要的药是降胆固醇的药,他汀类的药能够降低胆固醇,稳定斑块。如果斑块已经破了,目前最有效的药是阿司匹林,动脉硬化斑块破裂了以后表面很粗糙,血小板是专门负责血液凝集的,大家都知道如果手上破一个口子,出血出一会就停了,为什么出几分钟血就自己凝了呢,就是血小板沉积在伤口以后就聚集住了,本来是保护作用,但是如果在血管里面斑块破裂了,血小板聚集在那个地方就成了一个血块,这个血块就会把血管堵死了,就会发生梗死。阿司匹林就是不要让血小板的聚集太厉害,所以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预防动脉和心血管疾病疾病。应该说阿司匹林是目前为止预防动脉硬化血栓类疾病疗效最肯定,经过大量的人群实验证实,并且最有效、

3、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糖尿病在我国大约有3千万人,居世界第二位,容易引起脑血管病,现已为人们所重视,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者是一般正常人的3倍。

16为什么糖尿病会引起脑血管病?

因为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性疾病。主要是患者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不但可使血糖增高,而且还会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其脂肪过度氧化、分解为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特别是胆固醇增多更为显著,形成高脂血症,加速了糖尿病人的动脉硬化。并且发生年龄越早,病程进展越快。病变主要位于脑动脉、冠状动脉和下肢动脉。由于动脉硬化,使动脉弹性减弱,动脉内膜粗糙,易造成血小板在动脉壁上附着,所以,容易发生脑血栓形成。

除了上述病理基础外,糖尿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红细胞异常,血小板粘附性聚集性增强等,均可造成血液粘度增高,使血管内血流不畅或栓塞。

总之,糖尿病是发生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治疗,

17对于糖尿病应如何防治?

治疗应系统、规律,这里简单介绍:

1)合理饮食。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是指控制饮食,但控制饮食不等于饥饿饮食,过分地限制饮食,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可导致脂肪、蛋白质过度分解,即可引起消瘦,还可引起饥饿性酮症。另外过分地限制饮食还可使血糖偏低,导致升血糖激素分泌,可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正确的饮食方法是每天保证三大营养物质加纤维素及维生素类。碳水化合物占60%,脂肪占25%,蛋白质15%。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米、面杂粮。脂肪是指少量的瘦肉,忌食肥肉、动物油、动物内脏。蛋白质主要是鱼类和豆类。纤维素可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出现高峰,有利于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如各种新鲜蔬菜等。

2)适当运动运动可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

3)合理用药

1.促进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它的降糖作用有赖于机体保存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的组织。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齐特有降低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有利于减轻或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胃肠道反应。

2.双胍类:它能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原异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尤其适用于肥胖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

3.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文迪亚)、价格较贵

4糖苷酶抑制剂可延迟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治疗餐后血糖高。如阿卡波糖。

5.胰岛素脑血管病是应用胰岛素的适应症

18针对糖尿病患者我个人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和餐后血糖,有部分人空腹血糖正常却餐后高,高度注意糖耐量异常。

(2)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控制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减少全天血糖波动。

(3)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四、血脂异常和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我国18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已经达到1.6亿。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万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对我国人的危险上升到原来的3-5倍。不仅如此,我国12个大城市、25医院对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调查显示,血脂控制达标率仅为26.5%。近期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过低(mg/dl)时可增加出血性卒中死亡的危险,大量的流行病资料表明,血清HDL-C水平与脑卒中发病成负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加1mmol/L(l5mg/dl),则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降低47%。胖者HDL-C也多偏低。吸烟可使HDL-C下降;而少至中量饮酒和体力活动会升高HDL-C。糖尿病、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状态可伴有低HDL-C。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往往伴有低HDL-C。一般人群的常规健康体检是血脂异常检出的重要途径。为了及时发现和检出血脂异常,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包括TC、LDL-C、HDL-C和TG测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对于因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24h内检测血脂。治疗(1)改善饮食习惯   ①调节饮食的结构:限制摄入富含脂肪、胆固醇的食物;选用低脂食物(植物油、忌食荤油,《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建议每日摄油量为20-25g、也就是半两油);增加维生素、纤维素(水果、疏菜、粗粮),如果每天吃一斤蔬菜,脑血栓的发病率减少6%、蔬菜还有预防癌症、降脂、防止便秘的作用。提倡摄入优质蛋白,所谓优质蛋白也就是指所含必须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的蛋白质,优质蛋白是我们体内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它们包括,鱼、家禽中的蛋白质和大豆中的大豆蛋白。提倡南方清淡的吃鱼方式,北方做鱼多盐、多油腻。   ②具有降血脂的食物:茄子、山楂、柿子、黑木耳等,北京心肺研究中心证实:每天食入5-15克黑木耳有相当少量阿司匹林的作用,中国人推荐阿司匹林用量为每天50-mg,平均为mg可预防脑血栓、冠心病。   ③少进食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少吃主食、甜食,主张每餐吃7-8分饱,有人做过试验,把老鼠分成两组,一组给予高热量高脂肪饮食,饱餐不限量;另一组给予低热量低脂肪饮食,并每餐吃7-8分饱,结果一段时间以后,饱老鼠组患冠心病的几率明显增高,死亡率明显增高

19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

(1)己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人。(2)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3)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4)有皮肤黄色瘤者。(5)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20我个人的建议:

(1)血脂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对已有卒中或冠心病危险因素(或病史)的患者以及家族型高脂血症患者应定期(3~6个月)进行血脂检测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

(3)对既往有TIA、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史,且TC高于5mmol/L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TG增高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2项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大规模二级预防研究(北欧的4S、美国的CARE)显示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 

下面我讲一下关于血脂的一些误区

  误区1: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其中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引起严重危害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LDL-C(低密度脂蛋白)过高。研究显示,甘油三酯的增加未能显示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相对风险增加相关。而如果血液中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就会形成粥样斑块。有斑块的血管狭窄或破裂就直接导致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目前最重要的血脂检测指标,并非甘油三酯。

  误区2:体检化验单没有“箭头”就是正常。如今很多人都格外   误区3:胆固醇异常是慢性问题,即使不达标也不会有大碍。胆固醇异常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慢性问题,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一时半会儿不会导致健康出大问题。实际上,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密不可分,它的特征是:慢性进展、急性突变、全程炎症。“坏”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壁慢慢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被阻塞住。并且,这些斑块就像一个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急性心梗、中风。如果不尽早控制,年纪轻轻的患者也同样会遭遇斑块破裂带来的恶果。近年来,影视明星中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者中就不乏中青年人。在年公布的一项报告中,仅在短短15年内,35~44岁之间的北京男性居民因冠心病而死亡的比率就增加了%,45~54岁之间女性死亡率增加了40%。

  误区4:保健品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血黏度,服用无副作用。现在民间采用的一些保健品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不明确,因此,保健品是无法取代药物治疗的。目前医学界公认“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主导药物,而且全球患者二十年左右的用药经验验证了“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1吸烟与卒中的关系 为什么吸烟容易患脑血管病呢?

1)烟草中含有一种叫做尼古丁的物质,吸烟将尼古丁吸入体内后,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诱发脑出血。

2)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使血中胆固醇增高,细胞间隙增大,脂肪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3)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进红细胞聚集,白细胞沉积,使血液粘度增高,血流变慢,这样就容易引起脑血栓。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4)吸烟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其浓度可达3%~5%,经肺吸收到血液里,可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失去了携带氧的能力,这样会使血中的含氧量大大降低,因而会引起脑血管和脑组织缺氧。脑血管缺氧可使血管弹性降低;脑细胞缺氧,可使脑细胞坏死。

5)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有些报道显示,暴露于吸烟环境者其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由20%升高到70%。动脉硬化既可以导致脑卒中也可致冠心病,因此有理由相信被动吸烟也是造成部分卒中的原因之一

22关于饮酒对脑血管的危害:

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导致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样在老年人中大量饮酒也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男性每天喝白酒不超过50ml1两,酒精含量30g),啤酒不超过ml,葡萄酒不超过ml(女性饮酒量需减半)可能会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有资料表明,我们东北地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国之首,其原因可能和人们饮酒较多有关。

23饮酒为什么会诱发脑血管病呢?

目前认为过量饮酒可通过下列途径促发脑血管病。

(1)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酒精不但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壁,使血管失去弹性,还能刺激肝脏,促进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合成,进而导致动脉硬化。硬化了的脑血管弹性减弱,管腔狭窄,容易形成脑血栓;而脑动脉硬化的病人,过量饮酒后,血压突然升高,血管破裂,又容易发生脑出血。

(2)引起高血压饮酒引起高血压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酒精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排出量增加,以及引起其他血管收缩物质的释放增多有关。

(3)影响凝血物质和使血小板减少长期大量饮酒损害肝脏功能,进而引起某些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生成减少,使出血时间延长而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

(4)饮酒后利尿增强(抑制垂体抗利尿素分泌)而致脱水。由于脱水,血液浓缩,有效的血容量和脑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促发脑血栓形成。

24对于饮酒的健康建议:

(1)对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病;孕妇更应忌酒。

(2)饮酒者一定要适度,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0~

30g,女性不应超过15~20g。

25颈动脉狭窄

什么是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每年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3%。颈动脉是人体通向头面部的主要动脉,随着机体的衰老和血管的硬化,动脉内可形成动脉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这些斑块不断增大,可出现钙化、坏死、脱落,其结果就会导致颈动脉闭塞及脑部血管栓塞。统计资料显示,脑血管病的病人,约2/3的脑梗塞与颈部动脉狭窄有关,所以,应引起我们临床的重视,颈动脉狭窄本身无典型症状,常不易被发现。一些病人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受损症状,最多见的是小卒中即人们常说的小中风。常突然发作,头昏目眩;一侧眼暂时性发黑;肢体发麻无力;说话不清等。这种症状出现仅数分钟,也可数小时,但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颈动脉彩超、CTA、MRA、DSA检查可发现颈动脉狭窄。26如何防治?

1.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如他汀类药物。2.狭窄较重,大于70%时手术预防效果最好,狭窄为50%以上的男性病人也可考虑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上支架预防脑血管病,频繁发作小卒中者,若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就应考虑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上支架预防。

美国每年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者约为10万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开展较早,可降低颈动脉狭窄的中风发生率。但它是开放性手术,创伤大,难度大。支架手术其优点:微创,容易被患者接受;局麻下进行,操作上相对简单;适合于危重患者;适合于外科手术难以到达的病变;在我国,这项技术开展时间较短,但很有前景

27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我个人建议:

(1)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般不推荐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治疗。

(2)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但术前必需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意愿、有无其他合并症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后确定)。

28肥胖问题对于脑血管的影响

肥胖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病已有不少研究证据。这与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提高血糖是分不开的。一些证据显示18岁以后体重增加也会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此认为男性腹部肥胖和女性体重指数增高是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亚洲人群中以体重指数23.0~24.9为超重,≥25为肥胖。

29对于肥胖的患者我建议:

(1)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卒中发病的危险。使摄入热量小于消耗的热量,

(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成年人的BMI(kg/m2)应控制在28或腰/臀围比1,体重波动范围在10%以内。

30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根据美国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病有相关关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可增强血小板聚集性,激活内源性凝血因子,影响凝血过程;并可能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加速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促进血栓的形成。高半胱氨酸血症的血浆浓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一般认为(国外标准)空腹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在5~15μmol/L之间属于正常范围,≥16μmol/L可定为高半胱氨酸血症。。叶酸与维生素B6和B12联合应用,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所以建议一般人群应以饮食调节为主,对高半胱氨酸血症患叶酸与维生素B6和B12联合应用。我院率先开展这项检查。

(二)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近期认识并引起广泛重视的综合征,年被WHO完善。其特征性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胰岛素抵抗(伴或不伴糖耐量异常)等。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故又被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由于该综合征聚集了多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与新近发现的一些危险因素相互关联,因此,对其诊断、评估以及适当的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第3次报告诊断标准(表8)。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目标在于:(1)控制其病因(如肥胖、体力活动过少);(2)治疗与之同时存在的非脂质和脂质危险因素。

表8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确定(ATPⅢ)危险因素规定范围

腹型肥胖(腰围)男性>cm女性>88cm甘油三酯(TG)升高mg/dl(1.7mmol/l)(2)HDL-C降低:男性40mg/dl(0.9mmol/l),女性50mg/dl(1.1mmol/l)(3)血压升高:SBP≥mmHg,或DBP≥85mmHg(4)血糖升高:空腹血糖≥mg/dl(5.6mmol/l),或已确认为2型糖尿病者

具有上表中所列出的3个危险因素者,即可作出代谢综合征的诊断

(三)缺乏体育活动

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减少心脑血管病大有益处。研究证明,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也可通过降低升高的血压、控制血糖水平和降低体重等控制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的作用来起到保护性效应。规律的体育活动还可提高血浆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和HDL-C的水平(这些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好处),并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活动度(这些增加血栓风险)降低。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3~4次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需重点强调的是,增加规律、适度的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防病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四)饮食营养不合理

每天增加1份(或1盘)水果和蔬菜可以使卒中的危险性降低6%。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与西方人差异较大。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饮食习惯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们吃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明显上升,特别是脂肪的摄入量增长较快。脂肪和胆固醇的过多摄入可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继而影响心脑血管的正常功能,易导致脑卒中。另外,我国居民特别是北方人食盐的摄入量远高于西方人。食盐量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并促进动脉硬化形成,中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研究都确认它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提倡每日的饮食种类多样化,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各种营养素摄入趋于合理,并应限制食盐摄入量(8g/d)

 (五)口服避孕药

对35岁以上的吸烟女性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或以前有血栓病事件者,如果应用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增加卒中的危险。故建议在伴有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女性中,应尽量避免长期应用口服避孕药。









































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愈
白癜风复发怎么治疗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by/5390.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