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枚密网支架桥接技术治疗前循环巨大夹层动

时间:2020-11-16来源:疾病常识 作者:佚名 点击:

作者:*赵阳*金蔚涛刘爱华缪中荣

单位:医院

*医院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39岁。

主诉:发现动脉瘤4年,伴间断性头痛。

现病史:患者4年前间断头痛,无恶心、呕吐、肢体活动障碍,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当时未予治疗,此后患者开始出现视力视野改变。为行进一步治疗,患者就诊于我院。

查体:神清语利,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右眼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左眼尚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辅助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右侧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

术前造影:

(1)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至颈内动脉末端巨大夹层动脉瘤伴血栓形成。(图1)

图1

(2)左颈动脉造影见大脑前动脉抬高,右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见前交通动脉开放,M1段显影不良,考虑后交通供血较强。(图2)

图2

(3)后循环造影及右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提示后交通供血较明显,可见动脉瘤显影,无法闭塞颈动脉,选择行动脉瘤栓塞术。(图3)

图3

术前诊断

巨大夹层动脉瘤伴瘤内血栓形成(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至右侧颈内动脉末端)

治疗策略

密网支架置入术

治疗过程简述

全身麻醉下右侧股动脉入路,造影选取工作位。

(1)Synchro微导丝携带Marksman支架管送入大脑中动脉,沿支架管送入3.5mm×35mmPED一枚,于M1段开始释放,可见释放后回缩明显,支架管在回收过程中支架再次短缩。(图4)

图4

(2)第二枚PED4.5mm×35mm桥接第一枚支架,释放过程中第一枚支架稳定,第二枚支架回缩同样明显。(图5)

图5

(3)第三枚PED5mm×35mm桥接,可见近端已着陆于相对正常血管,但支架长度明显长于35mm,且近端血管转折处仍可见瘤样改变。(图6)

图6

(4)第四枚PED5mm×35mm桥接第三枚支架,开始释放时贴壁不良,继续推出一段后支架展开,海绵窦垂直段支架展开形态欠佳,回收后推送形态不变,考虑存在狭窄。(图7)

图7

(5)支架导引导丝按摩支架,形态无变化,较稳定。XperCT提示该出血管转折较明显,支架贴壁欠佳。(图8)

图8

(6)造影见动脉瘤内血流通路形成(图9)

图9

(7)支架重建后正侧位(图10)

图10

术后复查影像(图11)

图11

术后用药

拜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

波立维片75mgqd

立普妥20mgqn

甲强龙40mgbid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视力视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肢体感觉及运动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术者寄语

此患者为一年轻男性患者,从事医疗行业,外院就诊诊断为颅内颈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医院就诊,医院就诊。医院神经外科—医院病区进行,从造影可见该患者动脉瘤发起于颈内动脉岩骨段,向上延伸至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接近分叉部,直径约1.7cm,长度约6.5cm。经过仔细评估,术者认为该患者具有使用密网支架治疗的适应症。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家属同意选择使用密网支架桥接治疗,密网支架是厂家爱心捐赠。本例手术,共使用四枚密网支架,手术顺利,术中清晰可见支架打开情况。患者术后半年复查,患者恢复良好,生活恢复往常,重返工作岗位。对于密网支架治疗巨大夹层动脉瘤这只是一个成功的个案,未必能证实巨大夹层动脉瘤是有效的,但该个案的成功为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一种借鉴。患者的长期预后还有待临床随访,抗血小板药物的服用方式和服用时间也有待临床验证。

ToCureSometimes,

ToRelieveOften,

ToComfortAlways.

欢迎感兴趣阅读天坛介入笔记的朋友,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cs/15095.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