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风采王守森在ldquo刀尖上

时间:2020-12-10来源:疾病常识 作者:佚名 点击:

“福建健康”王守森神经外科名医工作室

工作室主任:王守森

成员:王如密、刘峥、杨朋范、郑兆聪、陈甦、陈宏颉、高进喜、荆俊杰、魏梁锋、洪景芳、赵琳

擅长:颅底肿瘤(包括前颅底、鞍区、斜坡和桥脑小脑角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脑血管病直接手术(包括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直接手术等)、小儿脑肿瘤手术

执业地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神经外科

本期人物:王守森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

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结构。约有亿个神经细胞位于大脑皮层和白质中,每个神经细胞与体内的~0个其他神经细胞交换着信息。它控制着我们的心跳速率、呼吸和体温,还赋予我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神经外科,是外科领域内最难的一个科室。手术难度系数高,不仅因为脑部解剖结构复杂,涉及范围小,操作难度大,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复杂的信号传导体系,是“精细”类手术中的典范。

神经外科医生,是在“刀尖上跳舞,悬崖上散步”。当精密的系统内出现问题时,神经外科医生就得勇闯生命禁区。

王守森

从一名神经外科的小大夫,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守森凭借高超的技艺,每一处刀锋所至,都至精至诚,用心感知;每向前跨越一步,都如履薄冰,但又胸有成竹。

从医32年,王守森对神经外科有刻骨铭心的体会:神经外科不是用以大刀阔斧的地方,做一辈子手术,小心一辈子。

千锤百炼

显微镜下练出心细“硬汉”

神经外科俗称脑外科,是外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人体神经系统,如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附属机构,如颅骨、头皮、脑血管、脑膜等结构的损伤、炎症、肿瘤、畸形和某些遗传代谢障碍或功能紊乱疾病。神经外科的动力系统就是要精细地切开、切除坚硬骨质,又不能损伤娇嫩的神经组织,这需要精细的高速磨钻和精巧的操作技艺。

在行业内,神经外科医生是公认的胆大、心细、手巧、严谨、路子野的医生。在神经外科手术里,“磨钻”是最基本也是最考验医生手上功夫的关键。但要练就高速的魔钻和精巧的操作技艺,仅有这些素质是不够的。

“一个外科医生从小大夫到成才,可能需要10年,甚至需要20年。而这过程,需要千锤百炼,不断练习手上的精细动作。”今年54岁的王守森,回忆起刚踏入神经外科专业时的磨炼,他深有体会。大脑组织娇嫩,为了模拟手感,下班的时候,王守森经常一个人待在实验室,拿乳胶手套、避孕套在显微镜下反复练习缝合操作。-年,在武汉进修期间,得益于带教老师的“偏爱”,王守森更是经常“霸占”实验室,关在里头练习显微操作技巧,一关就到大半夜。

王守森在导航手术中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基础训练中,王守森练就了扎实的手术技艺。虽是硬汉,却是心细的暖男。手术台上,双极电凝和吸引器在神经、血管间的游刃有余,剥离子和显微剪在病变与正常组织间拿捏得恰如其分,显微镜下的操作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抽丝剥茧

毫厘之间生死攸关

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仪器”,稍有损伤,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

一台神经外科手术往往持续4、5个小时,重大的手术更是长达8、9个小时,被誉为毫厘之间的“手术战场”。在手术中,磨钻高转速的情况下,操作者在长时间磨削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保持手的稳定性、操作,哪怕只是开口说个话,手一抖,就有可能出现跳钻、滑钻造成神经组织损伤。

王守森说,对于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技术很重要,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细心和专注。只要一上手术台,他就变得格外严厉和谨慎。每一个步骤,他都精益求精,容不下一点瑕疵。

“人体的神经组织结构精妙,主要神经结构都被骨包裹起来。手术时,得打开骨质(骨头)方能处理神经的病变,一层层下去就如同抽丝剥茧,要精准到达病灶,又不能伤害到神经组织,这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必须要做到的。”他说。

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脑积水、脑动脉瘤等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20年来,王守森主刀了上万台大大小小的手术。科里难度最大的手术,他总能独当一面,挑起大梁。没人敢做的手术,他总是自告奋勇,冒险接下。在他看来,不管手术大小,每一台手术都是于方寸之地抽丝剥茧,生死攸关。

“神经外科不是大刀阔斧的地方,做一辈子,小心一辈子。”年轻医生遇到重大手术时,常常忐忑不安。王守森总是气定神闲地告诫,自己的领域弄透彻,有什么好怕的。

迎难而上

把罕见病做成常见病

“三年入门,八年初长成,二十年出成果。”这是对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成长历程的共识。神经外科疾病发病率比较低,积累同样数量的病例需要花费比其他科医生多数倍的时间,培养一个神经外科专家耗时的周期也更长。但在王守森看来,神经外科医生的成就感,比其他专科要强得多。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花更长时间掌握一个病,这是在不停挑战自己、攻破新难关,当攻克一个疑难手术时,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毕节市下辖的民族自治县,地处黔西北高原偏远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解放军联勤部队第医院的帮带单位。从年以来,医院每年分批次选派医院蹲点帮扶指导和输送技术。

去年初,医院再次派遣了医院进行帮带工作。在医院团队抵达威宁不久,影像科赵春雷副主任医师接诊了一个复杂的病例。患儿是一名6岁的男孩,不慎摔倒后做了头颅CT,CT上并没有明显的外伤性改变,但赵春雷医生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发现了小脑上有一个占位,并判断可能是血管性病变。医院的医疗条件有限,不能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也不能开展神经外科的复杂手术。赵春雷副主任医师立刻通过网络将影像图片传给了神经外科王守森主任和荆俊杰副主任医师。王守森主任及小儿组荆俊杰副主任医师阅片后,认为这是一个罕见的血管畸形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一旦发生破裂可能直接威胁生命。而进一步治疗需要进行血管造影,并根据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由于威宁县不具备血管造影及颅脑手术的条件,患儿被从贵州威宁转送到福州治疗。在做了CT血管成像检查后,证实了患儿小脑上的占位是一个特殊的后颅窝动静脉瘘,属于非常罕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动静脉瘘位于后颅窝,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瘤样扩张,如果一旦发生破裂,可能会致命。即使不发生破裂,随着动静脉瘘的扩大,也会压迫周围脑组织,或者造成脑组织血供不足。由于这个动静脉瘘位于后颅窝,邻近脑干等重要结构,疾病继续发展下去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种疾病的治疗有两种方法,直接开颅手术或者介入栓塞手术。开颅手术风险和创伤较大,而介入栓塞手术是微创的办法,但儿童的血管细,介入手术不一定能够成功。为了确保手术成功,王守森组织了全科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决定首先采取微创手术。介入治疗组的洪景芳副主任医师及小儿神经外科组的荆俊杰副主任医师团队一起协作,在麻醉科、影像科、DSA室、心电图室等相关科室的配合下,进行了DSA血管栓塞,手术成功栓塞了动静脉瘘。

医院神经外科科室风采

如今,王守森带领的神经外科,是医院重点学科,全军微创神经外科中心,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委员单位,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单位,还是多所大学的博士生培养点,每年手术量达到多台。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在罕见病的手术治疗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先后在福建省率先开展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血管搭桥手术、脑干旁及基底节区脑血管畸形切除术、烟雾病血管搭桥手术、颈内动脉斑块切除术、开颅硬脑膜动静脉瘘切除术等高难度脑血管性疾病的显微手术,以及海绵窦肿瘤全切除术、脑干肿瘤切除术、颅鼻沟通瘤切除术、纵裂入路巨大颅咽管瘤全切术、新生儿脑肿瘤切除术、颈椎管狭窄微创减压术、骶管囊肿封堵术、难治性癫痫的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痉挛性斜颈矫治术、静脉窦血栓介入取栓术、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泡样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等创新手术。

王守森参与发明的鼻腔撑开器专利

学无止境

年轻医生带着“老司机”进步

“科有特色,人有专长”,这是老一辈主任留下来的学科建设方针,王守森也一直践行着这八个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神经外科,成为了全省床位数第二多的科室。在王守森看来,一个科室要成为名科必须创新特色,每个专家也都要有自己的专业精髓。因此,科室的发展一直坚持以9大亚专科共同发展为方向,每个亚专科都是一支“精兵强将”的队伍。

“神经外科,是外科领域内最难的一个科室,不仅手术技术不断创新,理论知识也日新月异。”王守森认为,神经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系数高,年轻医生“挑战”很多。为了让年轻医生独当一面,他要求每个医生都要上台实战操作;科里每年坚医院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主治以上的医生都要派出去到全国最好的神经外科中心学习3~6个月,更是成了科里的“明文规定”。为了让年轻外科医生有更多接触国外先进理论知识的读本,王守森带领团队利用无数个深夜,将国外的多本专业书籍,译成中文读本。

年王守森主译《内镜垂体外科学》

年王守森主译《垂体MRI》

近年来,科室成为海军军医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厦门大学医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博士后培养学科。王守森每年都要带学生,为人师表,他也总是率先垂范,在确保每个手术缜密周全之余,他不断进行自我加压,不时研究既往病例、新病例,时时学习操作尖端仪器设备。虽然临床工作繁忙,但每个月两次的学生课题汇报雷打不动。对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一直都是亲力亲为。学生在临床及实验中碰到诸多疑难,王守森常常耐心地分析解答,几句话就能拨云见日。而白天临床工作忙,还要做学术和研究,回复学生们的邮件也常在午夜时分。

“我喜欢带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能逼着我学习和进步。”王守森说,博士生是高精尖人才,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扎实,科研水平也都很超前。带着他们,自己也成了一名“学生”,每年都有一些重新回归学习的机会。

这是一名神经外科“老司机”,不落伍、不退步、不断追求创新进步的动力。

工作室主任:王守森

解放军联勤部队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全军微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协作导师,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日本应庆大学病院、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病院、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和德国Chrité医院学习。全军神经外科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委员。以第一贡献人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二贡献人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医疗成果三等奖3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21篇)。主编专著3部,主译专著2部。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神经创伤电子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年获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称号,年获南京军区联勤部授予的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称号,年被选为南京军区“十一五”卫生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全军级专家培养对象,年被列为南京军区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年被批准为领军人才)。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擅长:颅底肿瘤手术、脑血管病手术、小儿脑肿瘤手术。

团队成员:王如密

主任医师,教授,解放军联勤部队第医院脑科中心主任。海军军医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曾任全军神经外科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立体定向和功能性外科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神经外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神经外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人才培养工程导师等;为《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等学术期刊编委。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6部。获军队及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进步奖共20余项,其中军队及省医疗成果二等奖各1项。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备)

擅长: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及放射外科,特别是鞍区、第三脑室区、桥脑小脑角及脑干等高难度肿瘤的手术

团队成员:刘峥

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福建省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病外科组副组长。以第一作者先后在国内神经外科最高等级专业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发表论文20篇,在年12期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统计的年~年近5年来全国发表论文数量居福建省首位,入选全国第6位。另外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年在SCI发表论文6篇。于年“特殊颅内动脉瘤手术”获得军队科技进步3等奖,第一作者;年“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外科治疗研究”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年研发的“经腰硬脊膜外腔颅内压监护仪”,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测量方法属于国际首创。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擅长:各种脑出血、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手术及介入治疗;脑深部复杂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手术治疗。

团队成员:杨朋范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主任,福建省抗癫痫协会副会长,中国抗癫痫协会外科理事。年本科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年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年开始癫痫外科治疗研究,年考取日本厚生省第26期笹川医学奖学金,于.3-.3在东京女子医科大学脑神经中心学习癫痫的定位诊断和手术方法,年再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癫痫中心进修颅内电极脑电图分析技术,长期与两大癫痫中心保持科研协作关系,及时引进国际先进诊疗技术造福国内癫痫患者。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擅长:癫痫和颅脑肿瘤的手术

团队成员:郑兆聪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福建省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兼脊柱神经外科副组长,福建疼痛学会头面疼痛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福建专家委员,全军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南京军区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中华神经创伤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创伤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杂志审稿专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5部,主持承担军队及省级科研课题两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科研成果奖7项。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

门诊时间:周五上午

擅长:颅脑深部肿瘤、脑动脉瘤、脊柱脊髓病变及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微创手术

团队成员:陈甦

副主任医师、肿瘤放疗中心副主任。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0年,开展颅内转移瘤等肿瘤、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头部X刀治疗者之一,迄今已有余例的治疗经验,以第一贡献人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一项。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擅长:肿瘤伽玛刀治疗

团队成员:陈宏颉

副主任医师,主任助理,研究生,第二军医大学兼职副教授。先后在科室开展了功能区胶质瘤的清醒手术、荧光导航等手术及胶质瘤的规范化治疗,较早提出了胶质瘤的个性化治疗,为精准胶质瘤治疗奠定了基础。医院等学习内镜技术,开展了第三脑室造瘘、脑囊肿蛛网膜池沟通、脑室灌洗、脑出血、辅助显微镜颅底肿瘤切除及内镜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等手术,并形成了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特色技术。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7篇,主编专著一本,译著2本,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第二作者)一项,省自然基金一项及军队基金一项。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擅长:神经内窥镜微创手术,神经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团队成员:高进喜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海军军医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福建省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全军神经外科创伤学组委员。年本科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年博士毕业,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5年。医院专修功能神经外科,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得博士后学历。第一完成人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全军课题(CNJ13J)一项。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论著21篇,其中SCI论文3篇;国家发明专利1项;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擅长:帕金森氏病,痉挛性脑瘫,痉挛性斜颈,顽固性疼痛的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

团队成员:荆俊杰

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福建省神经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2部,参译专著1部。获得福建省及军队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共7项,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年被评为南京军区科技拔尖人才。年赴德国柏林夏洛特医学院进修小儿神经外科,在省内率先开展旋转骨瓣术式治疗狭颅症,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脊髓拴系松解术,完成国内最小年龄的开颅手术(出生后4小时),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低龄儿童脑肿瘤化疗。

门诊时间:预约门诊

擅长:婴幼儿及儿童神经外科疾病,包括神经系统先天畸形、脑积水、脊髓栓系综合征、狭颅症、Chiari畸形、儿童脑肿瘤、儿童脑外伤、儿童脑血管病等。

团队成员:魏梁锋

医学博士,神经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委员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损伤学分会委员等职。主持军队及省课题2项。发表医学论文9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篇(SCI论文9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2部,参编3部。以第一作者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第三作者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擅长:脊髓损伤、脊髓肿瘤和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显微神经外科治疗。

团队成员:洪景芳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厦门大学兼职副教授,全军微创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亚专业负责人。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出血性脑血管病学组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学组委员、脑血管病外科和介入学组委员。主持省自然基金项目两项,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作为副主译参与翻译一部。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

擅长: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血管疾病的介入栓塞及外科手术治疗

团队成员:赵琳

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NICU负责人,现任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颅底专业组委员。年9月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医院神经外科。发表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1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计算机辅助神经外科学》,主持军区重点课题一项。

擅长:神经重症救治(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等),颅底肿瘤(脑膜瘤、神经纤维瘤)、垂体瘤、听神经瘤、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名医风采”往期回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cs/1520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