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卒中与脑动脉夹层
青年卒中,也称青年中风,是指年龄小于45岁者发生的脑卒中,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9.77%,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且男性居多。青年卒中病因复杂,及时发现卒中病因可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治疗。
动脉夹层指动脉腔内的血液从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真假两腔分离状态。
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脑动脉夹层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正确认识脑动脉夹层,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便对预防青年脑卒中显得尤为重要。动脉夹层与高胆固醇血症、肥胖、超重、不适当的机械外力、感染、口服避孕药、高血压、偏头痛、纤维肌发育不良、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其症状在短时间内出现戏剧性变化,要怀疑。年轻患者,尤其婴幼儿急性脑卒中者应想到患本病可能。
本周,我们一起来认识青年卒中与动脉夹层。
青年卒中的病因:
动脉夹层
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脑卒中
血管炎
Moyamoya病
高凝血症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内层撕裂而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颈内动脉系统夹层年发病率为2.5/10万~4/10万
椎基底动脉系统夹层年发病率为1/10万~1.5/10万
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男女无差别
在45岁以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当中,夹层占10%~25%,仅次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卒中发生的第2位病因。
相关病因及因素:
1、保护性因素:高胆固醇血症、肥胖、超重2、危险因素及病因:不适当的机械外力、感染、口服避孕药、高血压、偏头痛、纤维肌发育不良、遗传性结缔组织病脑动脉夹层按发病机制通常分为:
自发性:无明确诱因
外伤性:明确头颈部外伤史
医源性:按摩、颈椎复位等操作时引起
病理:
壁内血肿
动脉瘤及占位效应
SAH、假性动脉瘤
好发部位:
1.颅外:颈内动脉咽部(约在颈总动脉分叉处2cm以上)椎动脉V1和V3段,尤以V3段常见。2.颅内: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3.夹层常累及的是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远端临床表现:
治疗:
一、溶栓:
现有证据显示在发病4.5h内运用静脉rtPA治疗CAD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安全的(Ⅱ级推荐,C级证据)。二、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伴大面积脑梗死、神经功能残疾程度严重(NIHSS评分≥15)、有使用抗凝禁忌时,倾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如果夹层动脉出现重度狭窄、存在不稳定血栓、管腔内血栓或假性动脉瘤时,倾向使用抗凝治疗
通常维持抗血小板治疗3~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疗程结束时,如仍然存在动脉夹层,推荐长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对抗血小板治疗的疗程和种类进行推荐。
三、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
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推荐常规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如在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仍有缺血性事件发生,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作者:孟世峰孟世峰,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近年来主要从事脑卒中后各种功能障碍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同时研究脑卒中后大脑认知功能的网络重建。审稿人:武俊英
康复人一路前行
在康复的路上,我们与患者同行!
编辑:刘婉莹
审校:武俊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聚焦临床前沿五我院介入科团队首次
- 下一篇文章: 让你轻松学会头部CT解剖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