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编译ldquo栓塞优先rd
时间:2021-8-2来源:疾病常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本研究进行单中心回顾研究,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最新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所有颅内动脉瘤均遵循“栓塞优先”的原则,目前该中心每年约70%的病例采取血管内治疗。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尽管ISAT(InternationalSubarachnoidAneurysmTrial)研究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比夹闭术具有更好的中期临床效果,但对于大脑中动脉(MCA)分叉动脉瘤,很多中心仍首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一方面是由于MCA分叉动脉瘤位置相对较浅,可提供良好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另一方面,动脉瘤通常是宽颈,在其基底部会出现主要的动脉分支(图1),因此血管内治疗相对困难。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球囊辅助栓塞(balloon-assistedcoiling,BAC),支架辅助栓塞(stent-assistedcoiling,SAC)或囊内扰流装置等技术改善了血管内治疗的效果,且大多数患者更喜欢采用微创方式来治疗。本研究进行单中心回顾研究,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最新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所有颅内动脉瘤均遵循“栓塞优先”的原则,目前该中心每年约70%的病例采取血管内治疗。研究方法
纳入标准和排除:1
入选标准:
1)动脉瘤位于MCA分叉处,2)未破裂动脉瘤,3)夹闭和栓塞均可完成的动脉瘤;2
排除标准:
1)梭状动脉瘤,2)夹层动脉瘤,3)真菌性动脉瘤,4)部分血栓性动脉瘤,5)巨大动脉瘤,6)复发,先前治疗过的动脉瘤,7)血管造影或临床数据不完整的病例。显微外科夹闭(手术组)和血管内治疗手术(介入组)所有患者,均经介入神经放射科医生和血管神经外科医生跨学科小组讨论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手术组使用手术显微镜以标准方式进行显微外科瘤颈夹闭术,具体手术方法由神经外科医师决定。介入组是通过经股动脉入路并在全身麻醉下在双C臂血管造影机下完成。血管内治疗包括常规栓塞、SAC、BAC和使用WovenEndoBridge(WEB)装置的囊内扰流植入术。在6和24个月后,通过DSA或MRA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表1.病人和动脉瘤的特征表2.动脉瘤的治疗和并发症在介入组中,8个动脉瘤常规栓塞(20.0%),16个SAC(40.0%),3个BAC(7.5%),13个WEB装置(32.5%)。SAC中的两个动脉瘤采用分阶段治疗(在支架内皮化后再进行栓塞)。一例WEB治疗中植入Y型支架以保护载瘤动脉。手术组的技术成功率(%)明显高于介入组(92.5%,p=0.)。介入组三例并发症如下:一例辅助球囊引起动脉瘤破裂,引起颅内血肿和SAH,后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并清除血肿,转康复中心时神经功能受损严重(mRS:4),随访期间部分康复(mRS:2)。第二例患者由于颈动脉瘤较宽,同时使用弹簧圈和WEB装置进行治疗失败,后转手术组成功夹闭,但在治疗后出现癫痫发作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第三例在解脱WEB时动脉瘤破裂,在紧急情况下,改为SAC栓塞动脉瘤,同时闭塞载瘤动脉,手术后三天患者因脑水肿和严重的缺血性卒中死亡。手术组的7例患者(5.8%)和介入组的5例患者(12.5%)发生了缺血性卒中(p=0.)。严重卒中分别为5例(4.2%)和3例(7.5%)(p=0.)。在手术组中,三名患者由于穿支血管损伤而发生严重的缺血性中风,其中一例因动脉瘤夹闭过多血管导致动脉狭窄引起。表3.临床预后结果出院时良好预后率,手术组为97.5%,介入组为92.5%。手术组的死亡率为0%,介入组死亡率为2.5%。永久神经功能缺损在手术组为5.8%,介入组为5.0%(p=1.0)。在6个月的随访中,手术组和介入组的良好结果分别达到99.2%和95.0%(p=0.)。表4.血管造影结果手术组的83例患者(69.2%)和介入组的29例患者(72.5%)进行了DSA随访。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9.2%和75.9%(p=0.)。研究结论
与血管内治疗相比,显微外科夹闭具有更高的技术成功率和更高的完全闭塞率。基于这些结果,显微外科夹闭术被证明是MCA动脉瘤的标准治疗选择,然而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
- 上一篇文章: 琴岛神介第24期病例分享一侧颈内动脉
- 下一篇文章: 脑出血脑血栓动脉瘤越是春节放假越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