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导向装置治疗PICA动脉瘤

时间:2021-12-3来源:疾病常识 作者:佚名 点击:

PED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AA)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血流导向装置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PICA-VA分叉部动脉瘤或完全位于PICA的动脉瘤。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虽然FDA批准的PED(pipelineembolizationdevice)血流导向装置适应证为颈内动脉大型巨大型、宽颈未破裂动脉瘤,但PED已安全地应用于治疗前循环和后循环中的破裂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以及夹层动脉瘤。然而,PED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AA,pos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aneurysms)研究报道仍较少。

PICAA发病率较低(小于3%),绝大多数(80%-95%)位于PICA-VA交界处。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无论是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介入,对于PICAA的治疗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来自美国托马斯医院神经外科的EliasAtallah在年7月的OPERATIVENEUROSURGERY上在线发表了一项单中心研究,旨在报道PED治疗PICAA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

通过对年1月至年5月该中心共治疗的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筛选出共12例接受PED治疗的PICAA患者。这些患者均为开颅夹闭存在困难或单纯栓塞后复发的病例。针对不同的动脉瘤特点应用了两种PED释放方式:(1)针对累及PICA-VA分叉的PICAA,PED完全释放在VA内;(2)针对完全累及PICA的PICAA,PED完全释放在PICA。

研究结果

纳入的PICAA大小分布在3.7-14mm之间(平均8.47mm)。其中8例动脉瘤位于PICA-VA分叉,4例完全位于PICA(3例扁桃体部和1例前延髓部)。2例PICAA有破裂出血史。12例动脉瘤中包含8例囊性动脉瘤、3例冗扩以及1例小型血泡动脉瘤。

12例PICAA中,2例行PED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行PED植入。除1例需要植入2枚PED桥接进行治疗外,其余病例均植入1枚PED。围手术期未发生相关出血、血栓栓塞以及支架移位等事件。所有患者在术后第1天出院。

所有患者均接受DSA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3个月),无覆盖PICA闭塞或支架内血栓形成,11例(92%)PICAA均达到完全闭塞,仅1例PICAA仍有少量显影。3例(25%)发生无症状性支架内狭窄(狭窄程度:2例50%,1例75%),均无需进一步治疗。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mRS评分为0-1(2例mRS=1;10例mRS=0)。

表.动脉瘤形态学特点及相关临床资料

图.DSA示PICA-VA分叉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A);将一枚PED植入VA,完全覆盖瘤颈(B);术后3个月DSA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PICA保持通畅(C)

研究结论

PED治疗PICAA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血流导向装置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PICA-VA分叉部动脉瘤或完全位于PICA的动脉瘤。

该研究样本量不高,且为回顾性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倚,结果需要未来进一步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以证实。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王川川博士

医院

审校

陈骅副教授

医院

终审

刘建民教授

医院卒中中心

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破裂PICA近端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结果:单中心十年经验动脉瘤经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再通和治愈的影响因素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后的内膜化细胞何处来?何处去?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cs/1682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