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皇冠上的明珠系列之二血流导向

时间:2022-6-17来源:疾病常识 作者:佚名 点击:

治疗白癜风的药方 https://m-mip.39.net/pf/mip_4784113.html

编者按

我们将在此系列中总结回顾和展示我院高级卒中中心的手术病例和关键技术,希望藉此能够帮助到广大病患,降低卒中致死、致残率。

科普简介

血流导向装置又被称为密网支架,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材料。通常颅内外的动脉瘤是血管壁形成的囊状突起,血流导向装置是在载瘤动脉内跨过动脉瘤释放支架,到达改变血流导向,甚至重建血管,以降低和隔绝动脉瘤内血流致使动脉瘤闭塞的目的。血流导向装置脱胎于普通支架,但却是神经介入材料上的一次革新,正在改变动脉瘤的治疗史。由于其支架的网眼非常小,导丝非常细,会干扰并减少从载瘤动脉进入动脉瘤的血流,使动脉瘤中血流出现阻滞,导致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表现为“血流导向”作用。这种手术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发挥作用,同时它提供血管内皮细胞攀爬生长的脚手架,促进载瘤动脉内皮化修复,与既往的弹簧圈栓塞完全不同。

病例情况

患者,男,58岁,因“发现左颈内动脉瘤1年”入住卒中病区,完善术前检查,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全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C5段未破裂真性动脉瘤,未合并子瘤,瘤体指向后内下方,三维重建后测量瘤体长8.88mm,宽9.38mm,高8.36mm,瘤颈宽3.68mm,形态呈球形,载瘤动脉近端直径4.7mm,载瘤动脉远端直径4.7mm。

手术预案

因此动脉瘤属于大型,单纯弹簧圈栓塞代价较高;此段解剖结构是血流导向装置的适应症,遂预行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全麻后在微导丝引导塑形的弹簧圈栓塞微导管顺利置于动脉瘤内,分别填入三维成篮弹簧圈12*40mm、8*30mm各一枚预栓塞动脉瘤,以降低动脉瘤内血流冲击,造影提示动脉瘤内弹簧圈位置良好,退出栓塞微导管,在微导丝指引下引入支架微导管置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经支架微导管导入5*25mm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覆盖瘤颈部,前端准确定位颈内动脉C7段,缓慢释放支架,复查造影显示:Tubridge完全覆盖动脉瘤瘤颈,动脉瘤瘤体内无显影,弹簧圈位置良好,载瘤动脉通畅,远端血管未见异常,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复查头颅CT:未见颅内新鲜梗塞和出血。麻醉复苏后患者恢复良好,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四肢活动自如,次日康复出院。

本次手术的亮点在于:

颅内动脉瘤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引爆危及患者生命,血流导向装置可以简化手术操作过程,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整个手术操作时间不到半小时,费用比传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幅降低,有效降低了病患的经济负担。血流导向装置顺应性好,术者通过精准地释放技术,能够达到:在迂曲的颈内动脉虹吸弯处打开后良好贴壁,在动脉瘤瘤颈处金属网眼致密,既能够改变动脉瘤血流,又不影响载瘤动脉发出的各分支血管的正常血流,术后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内皮细胞沿支架爬行覆盖后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动脉瘤复发。

专家建议

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每2-3年可以做一次头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MRA),评估自身脑血管的健康状况。

扫码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cs/1729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