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社鹏版医学百科颅内动脉瘤粥样硬化
魏社鹏版医学百科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
Intracranial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
颅内主要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的病因,尤其是黑人、亚洲人和西班牙人的颅内主要动脉硬化。
在大部分病例,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的诊断依赖无创性的影像检查,例如MRA、CTA或经颅多普勒(TCD)。这些检查和传统的脑血管造影相比,安全且易于获得。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鉴别诊断包括其他原因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例如,动脉夹层、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脑血管收缩、原发或继发的脉管炎、烟雾病和其他血管病。这些状况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相比并不常见,临床或影像特点能很好的将它们鉴别。
对于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建议给予最高级别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和抗高血压制剂、他汀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停止吸烟、锻炼、减重、酒精戒断和地中海饮食),另外,还有如下特殊的推荐:
①对于新近发生的、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疾病患者,建议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90d,继而给以单抗血小板治疗(Grade2C)。从症状发生算起,超过90d的患者,建议抗血小板治疗(Grade1A),合理的选择包括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药治疗,或双嘧达莫阿司匹林缓释片。
②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其在两周前至过去的5年时间里有过TIA或缺血性卒中,目前病情稳定,且对降压治疗没有禁忌,建议给予降压治疗(Grade1A)。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理想目标血压血压尚未确立。症状性或血流动力学上明显的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建议谨慎的降低血压到能耐受的程度,但是除了最低的血压降低值,例如收缩压10mmHg,舒张压5mmHg,尚没有特定的理想目标血压数值。
③具有粥样硬化起源的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包括那些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建议他汀治疗(Grade1A)。而且,建议给以高强度的他汀治疗,例如阿托伐他汀(立普妥)80mg/日或瑞舒伐他汀(可定)20~40mg/日,而不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基准水平大小(Grade2B)。新近的狭窄程度在70~99%的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建议高强度的药物治疗而不是置放支架(Grade1B)。
④药物治疗中的狭窄程度为50~99%颅内大动脉,在颅内任何血管区域每年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是3%~15%,而在狭窄区域可高达12%。在严重狭窄的(≥70%)颅内动脉区域,卒中的危险性更高。
编者注:这是最新更新的指南,去年没让用支架,今年还不建议用支架!
只是吃药、吃药、吃药!先双抗,90天后再单抗!
魏社鹏赞赏
人赞赏
- 上一篇文章: 聚焦快来看年中英项目上海对
- 下一篇文章: 健康FM温州医官主题脑内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