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好习惯,让血管不再ldquo生锈

时间:2018-9-27来源:疾病检查 作者:佚名 点击:

19世纪法国名医卡莎尼斯有句名言——“人与动脉同寿”,意思是血管活多久,人能活多久。

  然而,令人惊心的事实是曾经是老年病的心血管疾病逐渐呈现年轻化,临床显示,最小的从十几岁开始就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等趋势。

  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血管一旦硬了,很难再软回去。

对此,我们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

血管硬了,很难再软回去

  血管一旦硬化,会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那么,硬化的血管还能再“软回去”吗?

 其实血管从人出生后就渐渐走上了“硬化”之路,但由于轻重不同,有人会发病,有人则不会。

  相比其他血管,动脉承受的压力大,被冲坏或有沉积物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更易发生硬化。

  血管一旦硬化,就会出现血流量减少、破裂、血栓等风险,诱发脑卒中、心梗等疾病。硬化后的血管变脆,有可能出现动脉夹层,短时间内就有致命风险。

  血管硬化趋势不可避免,“软回去”也不现实,但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放慢其硬化速度,减少危急情况的发生。

改变7个习惯,防住六成血管病

  研究指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中,约60.5%的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主演因为没有达到7项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标,分别是吸烟、体重指数、体力活动、饮食、血压、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若日常生活中努力纠正过来,完全可以避免发病。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我们给出了如下指导建议:

1

戒烟

  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并刺激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引起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因此,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不吸烟、远离二手烟。

2

控制体重

  日常的饮食,保证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合理搭配,能满足身体所需即可,尽量不要超过热量上限。同时,要少吃含热量较高的油炸食品、方便食品和快餐等。

  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体质指数(BMI)超过24为过重,超过28为肥胖。每个人都应尽量将体质指数(BMI)控制在18.5~23.9之间。

3

经常运动

  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对降低血脂、血压和体重效果明显,还可舒缓压力,愉悦身心。

  建议根据自己年龄、性别、体力等不同情况确定运动时间和强度。一般可多进行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每次坚持30分钟,每星期至少5次,运动后心率加年龄以不大于为宜。

  运动状态以身体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最佳。

4

合理饮食

  饮食油腻会导致血脂增高,过多的血脂附在血管上,就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血栓。

  建议日常饮食要减少摄入盐、糖、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等,积极补充α-亚麻酸,使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合脂肪酸达到平衡,多吃富含多不饱合脂肪酸的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等,同时多吃低热量且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和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杂粮、瘦肉、鱼类或低脂乳制品等。

5

控血压

血压高时,血流对血管的冲击力增大,使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容易产生动脉硬化。

  不少人天然存在动脉扩张或动脉瘤,一旦血压突然升高,动脉瘤破裂,会引起脑出血。因此,血压应控制在/90毫米汞柱以下。

  建议大家平时少吃盐,每人每日控制在6克内,多用蒸煮等烹调方法,少用酱油、味精等调味品。儿童、青少年也要注意血压监测和预防。

6

控血脂

当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并形成斑块,甚至堵塞血管、形成血栓,导致急性心梗或脑梗。

  建议饮食以少油为原则,少吃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及甜食,尤其少吃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如奶油、黄油等。

7

降血糖

  在长期高血糖的作用下,动脉内皮细胞容易受损,血管壁的通透性也会变差,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进而导致血管狭窄,引起冠心病、脑梗等疾病。

  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胡萝卜、芹菜、燕麦、柑橘等,能延缓肠道吸收糖分。

--------------------------------------------------------------------------------------------------------------------------

利诺龙牌α-亚麻酸软胶囊α-亚麻酸含量高达80.68%,并且是小分子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高活性、易吸收的特点,是人体专项补充欧米伽-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上佳选择。

长按







































专业治疗白斑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的皮肤病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jc/13235.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