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动脉闭塞及
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技术不断革新,术后延迟再通以及不完全再通的问题已可通过多次取栓的方式得以解决,但同时更多的操作以及更长的手术时间也带来了更多的无效再通,栓子脱落等并发症风险。在本研究中,法医院介入中心的ArturoConsoli教授和他的同事们通过造影对比支架和负压吸引两种取栓方式在规则与不规则的大脑中动脉M1段血栓中的应用,探讨不同血栓表型下如何选择取栓方式风险更小。该文章发表在《Stroke》杂志上。
研究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年1月至4月期间在两家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因大脑中动脉闭塞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4名连续病例。排除了大脑中动脉不完全闭塞(孤立分支动脉闭塞)者,缺少清晰血栓处造影结果者,以及未接受治疗者以及多发串联性闭塞(合并颈内动脉闭塞)者,共纳入60名患者(男性26名,女性34名,年龄中位数70.5岁,四分位范围58.5-80岁),以支架取栓(SR)或负压吸引取栓(CA)作为首次再通策略。其中接受SR患者35名占总体的58.3%,接受CA患者25名占总体的41.7%。
整个研究过程中,由两名神经放射学医师(Consoli和Coskun教授)盲法评价术前影像,由第三名医师(Rodesch教授)盲法评估血管内治疗的影像结局,(表1)。笔者基于血管造影形态,将近端闭塞动脉分为两种类型:规则型,是指血管闭塞段形态光滑连续,动脉血流呈线性突然中断;另一种是不规则型,是指闭塞段管壁或闭塞局部造影呈现凸凹不平呈咬合状或多发填充缺陷特征。(图1)
表1.入组患者的特征以及血栓处造影表型
注:统计结果表示为计数(百分比)或者中位数(四分位范围);ADAPT代表负压吸引取栓技术;BP代表血压;IQR代表四分位范围;IVT代表静脉溶栓;NIHSS代表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图1.大脑中动脉阻塞处(A)不规则和(B)规则血栓造影表型
在比较两研究组基线特征资料以及过程参数资料(手术例数、治疗方法,成功再通情况和并发症)的过程中,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例数5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应用Mann-WhitneyU检验。
研究结果两名医师对入组60名患者的血栓表型评定结果高度一致(一致性精确度达86.7%,科恩卡帕系数为0.73),共24例被认定为规则血栓,占总体的40%;36例被认定为不规则血栓,占60%。采用首选的治疗方式,共有38例(63.3%)患者再通成功(TICI分级达到2b-3),其中两种血栓表型的再通率没有明显差别(规则血栓:66.7%vs.不规则血栓:61.1%,P=0.66)。但不同血栓形态的亚组中,不同血管内治疗方式的再通效果有差异。在规则型患者中,以直接抽吸作(CA)为首选策略的再通率%(12/12),高于以支架取栓(SR)的33.3%(4/12)(P=0.)。相反,在不规则血栓的病例中,SR首次再通率达到73.9%(17/23),而CA首次再通率只有38.5%(5/13)(P=0.)。更有趣的是,不同血栓形态还会影响不同取栓方式下的取栓次数,在规则血栓患者中,CA首选患者的平均取栓次数为1.3次(中位数1次,四分位间距1-3次),SR首次再通平均取栓次数2.7次(中位数3次,四分位间距1-5次)(P=0.)。
表2.根据不同血栓表型,不同取栓方式的再通效果
据此现象学研究,作者认为对造影中显示的不同血栓形态,应用不同血管内治疗手段所获得的效果不同,并得出初步经验,对于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规则型血栓取栓应用CA优于SR,而对于不规则型血栓应用SR则好于CA。
(医院张颖影组稿、哈尔滨医院张彤宇编译,医院副教授赵开军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 上一篇文章: 大脑里面有烟雾神外孔军团队成功独立开展我
- 下一篇文章: 大脑中动脉M2闭塞的血管内血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