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谈卒中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多发
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女性,54岁。主诉:因“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1天”入院。患者11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不适,休息后可缓解,医院查头颅MRI+MRA提示:左侧眼动脉段多发动脉瘤,颅内多发腔梗。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简要病史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查体:神清、精神可,GCS15分,未见病理阳性体征。
查体情况
神清、精神可,GCS15分,未见病理阳性体征。
治疗经过血管造影入院后完善各项常规检查,给予术前药物准备:
阿司匹林(拜)mg/d*d
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d*d
瑞舒伐他汀10mg/d*d
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全麻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左侧眼动脉段多发动脉瘤,一枚指向内下方,大小约6.1*5.2mm,颈宽.4mm;另一枚指向前上方,大小约2.*2.1mm,颈宽1.6mm;载瘤动脉近端血管直径约.8mm,远端血管直径约.1mm。
左侧颈内动脉D重建
治疗策略患者为颅内多发动脉瘤,拟采取单支架辅助弹簧圈同期处理两枚动脉瘤。主要有以下考虑:
(1)患者个人意愿较为强烈,自从发现动脉瘤后寝食难安。
(2)考虑治疗经济费用以及医保报销比例等诸多问题,患者拒绝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方案,选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治疗方案。
()指向下方的动脉瘤较大,优先处理;指向上方的动脉瘤微小,对于微导管塑形要求较高,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如果此次不同期处理,动脉瘤存在继续生长的可能,仍有一定概率导致颅内出血,且本次手术支架置入有可能增加二次手术治疗的难度。
(4)同期处理可以避免多次麻醉,也能一定程度节约总治疗费用。
手术器材8F股动脉鞘
6FNeuron?Max
Echelon-10动脉瘤微导管*2根
ProwlerSelectPlus支架微导管
Enterprise支架4.5mm*22mm
Traxcess14微导丝
Axium弹簧圈若干
手术过程01
泥鳅导丝引导6F90cmNeuron?Max(弯头)超选左侧颈内动脉,完成正侧位造影并选择工作角度。工作角度的选择应兼顾两枚动脉瘤,方便治疗过程中观察微导丝的行走路线,避免微导丝误入动脉瘤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
术前正位造影
术前侧位造影
工作角度
02
使用双泥鳅导丝引导Neuron?Max超选至左侧颈内动脉岩骨垂直段。两根泥鳅导丝可以提供更强的支撑,降低Neuron?Max超选过程中血管痉挛的概率。
0
路途指导下,traxcess14微导丝引导支架微导管超选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一根Echelon-10动脉瘤微导管“猪尾”塑形后,在微导丝引导下顺利超选至较大动脉瘤;另一根Echelon-10动脉瘤微导丝“S”塑形后,在微导丝引导下顺利超选至微小动脉瘤。对于较大动脉瘤,我们选择Axium(6mm*20cm)成篮;对于微小动脉瘤,我们选择Axium(2mm*2cm)成篮。随后选择EP4.5-22支架,支架头端平直段打开后,回撤定位,此过程中应该注意调节动脉瘤微导管张力。填入一枚弹簧圈后上方动脉瘤基本不显影,眼动脉未受影响,结束填塞;下方动脉瘤依次填入7枚弹簧圈后结束手术。
支架微导管顺利超选左侧大脑中动脉
动脉瘤微导管顺利超选下方动脉瘤
动脉瘤微导管顺利超选上方动脉瘤
支架打开后定位
造影提示上方动脉瘤基本不显影;遂撤出上方动脉瘤微导管。下方动脉瘤填圈成篮。
术后情况术后造影术后正侧位及工作角度造影,两枚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术后工作角度造影
术后正位造影
术后侧位造影
术后处理患者术后卧床24小时;术后予双抗服用6周,单抗服用一年的治疗方案。
手术体会01Neuron?Max长鞘具有柔软的头端,对于弯头的Neuron?Max,可以使用泥鳅导丝直接引导超选弓上血管,操作极为方便。对于年轻女性或者颈动脉C1段血管较细的患者,选择双泥鳅导丝引导Neuron?Max至更远端血管,可以进一步降低血管痉挛概率。02Neuron?Max长鞘管径大,可以使得三系统操作更加方便,避免了双侧股动脉穿刺;且其近端支撑力较强,即使三系统进行操作,亦能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0对于相邻部位多发动脉瘤,采取单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以有效节约费用,然术中需要
- 上一篇文章: 东总神介案例7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