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你了解脑动脉瘤么
张阿医院急救中心就诊,接诊的神经内科医生给她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除了血压偏高外,就是脖子较硬,屈颈困难。医生给她紧急做了颅脑CT扫描,经过仔细辨认,发现在张阿姨的左侧大脑外侧裂外少量出血,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于是紧急进行了颅脑血管强化扫描检查(颅脑CT血管成像,CTA),发现张阿姨脑内有一个动脉瘤破裂。在神经二科袁海成主任主持下,对张阿姨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术,进一步确认了脑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于是对张阿姨进行了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术后经过对症治疗,张阿姨头痛显著改善,尽管因为手术错过了除夕辞旧岁,但终于可以在元宵佳节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图1左侧后交通动脉瘤(白箭头)
图2脑血管造影术显示左侧后交通动脉瘤(2.1mm*3.1mm,左图黑箭);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被填塞,脑血管造影未显影(右图黑箭)
图3颅脑CT平扫显示左大脑外侧裂少量出血(左图白箭头);出院前复查脑出血完全吸收(右图白箭头)
那么,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动脉瘤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据神经二科的专家们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头痛(患者多描述为“一生之中从未感受的剧烈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和一过性昏迷,严重者可伴有肢体瘫痪和严重的昏迷。该病的主要病因(占全部病因的70-80%)是由于脑部血管局部异常扩张膨隆形成瘤,在剧烈咳嗽、用力排便及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作用下破裂而发病。尽管这种病发病率很低,但却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据目前统计,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第一次出血死亡率为15%,再次出血的死亡率为40%,第3次出血的死亡率为70%。
图4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破裂性脑动脉瘤引起的SAH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止血预防再出血、脱水降低颅内压和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等治疗,传统的手术是采用开颅的办法,利用金属的血管钳对动脉瘤进行夹闭,具有创伤大、并发症率高的缺点。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神经介入治疗技术和新兴介入材料的出现,采用微创手术进行脑动脉瘤栓塞术成为目前国际上脑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图5脑动脉瘤夹闭术与弹簧圈栓塞术模式图
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主要经过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导引导管(粗导管),将导引导管送入载瘤动脉(生长动脉瘤的脑动脉)内。将一根微导管(细导管,头端比缝纫线粗不了多少)经导引导管送入载瘤动脉,并将微导管头端小心送入动脉瘤腔内,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送入弹簧圈,利用弹簧圈的机械闭塞作用以及继发的血栓闭塞作用,将动脉瘤隔绝于载瘤动脉的血循环之外,从而达到防止动脉瘤再破裂的目的。
图6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模拟图
脑动脉瘤的形态各异,包括宽颈动脉瘤(动脉瘤口很宽)、窄颈动脉瘤(动脉瘤口很窄)、梭形以及“血泡样”动脉瘤等,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创造了球囊辅助、支架辅助、双导管辅助以及双支架辅助等方法来填塞动脉瘤,以达到封闭动脉瘤、重建血管,预防再出血的目的。
图7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模拟图
图8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模拟图
据介绍,医院神经二科近1个月内,就接诊了2例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在放射科、导管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等相关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对其成功进行弹簧圈栓塞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尽管脑动脉瘤破裂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但在该病的早期往往仅表现为头痛,少量出血在颅脑CT扫描时也可不被发现,对于这类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术来进行确诊,通过腰椎穿刺抽取患者脑脊液,当出现均匀的血性脑脊液时可以确诊。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颅脑CTA、颅脑核磁共振(MRI)和脑血管造影术等极大提高了确诊率。
神经二科袁海成主任最后说,一旦确诊脑动脉瘤破裂,应当尽快手术,而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则要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等评估出血风险,对于出血风险较小的可以定期随访,一旦发现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较高,也应尽快手术,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身上有得了白癜风怎么办- 上一篇文章: 头条每位医师都应知道的脑动脉瘤相关知
- 下一篇文章: 26岁女子头痛头胀三四天nbsp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