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廊坊脑血管病的介入检查及治疗

时间:2020-12-10来源:疾病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

白癜风症状 http://m.39.net/pf/a_6344211.html

马海涛马医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从事神经内科工作9年,神经介入工作3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静脉溶栓、桥接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可独立完成颅外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以及急诊取栓手术。

今天主要和朋友们讲一讲“脑血管病的介入检查及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

马医生,您刚才说到的题目听起来专业性很强,请您通俗易懂的向听众朋友们做一下解释。

好的,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向听众朋友们讲解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脑血管病,说到这,可能听众朋友们会说,脑血管病?我们都知道啊,那不就是脑梗死、脑出血吗,其实,大家所说的只是生活中常见的脑血管病,也就是脑卒中;临床上还有很多疾病也属于脑血管病范畴,比如:脑血管畸形(包括:脑动脉瘤、脑静脉血管瘤、脑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再有,比如烟雾病、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脑淀粉样血管病以及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等等都属于脑血管疾病范畴。

再次,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介入检查及治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对脑血管进行检查和治疗,该方法是一种通过微创的手段,局麻后,在皮肤上切一个小口子,用非常细的穿刺针穿刺之后建立一个通道,然后通过导管导丝在这个通道里达到目标血管,所进行的检查及治疗。

听马医生这么一解释,相信听众朋友们都豁然开朗了吧,原来脑血管病包括这么多种啊,那么请您再向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下,都什么情况下需要做介入方面的检查呢?

好的,主持人。

扬脑血管介入检查,其实就是我们临床所说的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它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也就是说,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的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症状,同时通过初步检查后高度怀疑是某一种脑血管疾病,都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来明确诊断。

好的,马医生,也就是说,脑血管造影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需要做,对吧?

是的,主持人。临床上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绝大部分是通过初步筛查后,发现脑血管有严重的狭窄或畸形等,才建议行脑血管造影,所谓的初步筛查包括: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脑血管MRA或CTA等。

哦,明白了。那您可不可以就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具体适应症向大家做一下通俗易懂的介绍呢?

没问题,主持人。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在临床上,哪些疾病需要做脑血管造影,以及这些疾病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

(一)颈动脉、椎动脉以及颅内脑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头晕、眩晕、行走不稳,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口齿不清等;

(二)脑动脉瘤:头痛,眼皮下垂,视力下降,复视等;

(三)烟雾病: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口齿不清等;

(四)脑动静脉畸形:头痛,癫痫,肢体麻木、无力等;

(五)硬脑膜动静脉瘘:头痛,头晕,颅内杂音,突眼,脑鸣等;

(六)脊髓动静脉畸形和脊髓硬膜动静脉瘘:双侧肢体感觉减退、麻木或者无力,大小便障碍;

(七)脑静脉窦狭窄或闭塞:头痛,头晕,呕吐,癫痫等。如果经常有上述症状或不适,医院检查头颅磁共振MRI、脑血管MRA或CTA检查,排除相关疾病,根据情况由专科医生安排是否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嗯,好的马医生,您说的太全面了!向您刚才所介绍的,应该包括临床上常见疾病和少见疾病,您可不可以就常见疾病再向听众朋友们展开介绍一下,方便大家了解这些常见病,以便更好的了解自己或家人的身体状况。

好的,那我主要介绍一下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这个疾病吧:

该病在临床上最常见,可以表现为偏瘫、言语笨拙、口角歪斜、头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等症状,也就是咱们老百姓平时所说的脑梗死,多发生在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大量吸烟饮酒、肥胖以及明确家族遗传史的中老年人,这个疾病在早期比较容易筛查,医院行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脑血管MRA或CTA等即可。

嗯,是的马医生,这个病在生活当中确实非常常见,那么,向您刚才所提到的这些检查,是不是很费事啊,我也听亲戚朋友或同事有时候抱怨,到医院看病很麻烦,有时候预约检查、等待报告得需要好几天时间,是这样吗?

嗯,主持人,是这样的,向您刚才所说的情况,我本人不光听说过,而且确实也遇到过,主要是医院,病患比较多,检查的效率可能会低一些;但是,像我说的这些检查,其实是都简单易行,医院,上述这些检查,基本上一个上午全可以检查完毕,而且当日出具诊断报告,方便临床医师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

哦,那效率真的是太快了!

是的,效率之所以这么快,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第一,医院医院,我们临床医生了解这方面疾病的特点,相信主持人在以往的节目中经常听到一句话“时间就是大脑”,急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是争分夺秒的,而且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治疗的方案也不同,如果等待一项检查需要很长时间,那么很有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我们也经常会接诊一些从外院转过来的患者,医院就诊,中午或下午做核磁,傍晚才出报告,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

第二,得益于我院完善的检查流程,这个我就不展开讲了,总之,我们韩胜利院长有一句名言:“绝不让患者把疾病带回家”!当然,不让把疾病带回家,并不是疾病说可以根治,是不能让患者稀里糊涂的回家,必须做到“当日来、当日诊、当日治”,哪怕是夜间来的患者,都可以随时进行比较复杂的检查,包括:CTA、脑灌注成像以及DSA等,充分做到精确诊断、精准治疗,目前,医院都很少可以急诊完成。

嗯,马医生,听你这么一说,医院就是不一样,为你们点赞。对了马医生,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跟我说,他的亲戚得了什么脑动脉瘤之类的病,需要介入治疗,这方面您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好的主持人,您不问我,我也正要和大家说一下呢。脑动脉瘤: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常常因为头痛就诊,当然也有一部分患者是通过体检发现的。脑动脉瘤这个名字实在容易让人误解为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呢,要不要开刀切掉?会不会转移呢?会不会复发呢?要不要放疗和化疗呢?

是的,马医生,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吓人啊!

呵呵,请主持人和听众朋友们不要急,我马上向大家讲解一下脑动脉瘤的相关知识:

1.通俗的讲,脑动脉瘤就是在脑动脉血管壁局部薄弱部位逐步膨隆扩张形成的与血管腔相连通的囊状空腔结构,也就是说脑动脉瘤其实并不是肿瘤,根本不分什么良性、恶性,也不需要放化疗,但是脑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后果很可能比肿瘤更严重!

2.它所造成的出血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普通的脑出血完全不同,一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尽快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形态等,必要时行动脉瘤栓塞术,以免发生二次、甚至三次出血。

3.那么既然不是肿瘤,为什么又叫脑动脉瘤呢?因为这个囊状结构外形是圆形或者椭圆形,形状与肿瘤类似,同时这个囊状空腔结构又与脑动脉血管腔相连,所以称之为“脑动脉瘤”。

4.要不要手术切掉呢?不需要,动脉瘤的治疗分三种,一是保守治疗;二是介入治疗,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动脉瘤栓塞术;三是开颅治疗,当然开颅手术也不需要把动脉瘤切除,而是将其夹闭,即动脉瘤夹闭术。

5.脑动脉瘤会不会转移?不会,极少数动脉瘤患者会在数年后其他脑动脉血管上长出新的动脉瘤,但这不是转移。

6.脑动脉瘤会不会复发?有可能,复发指的是动脉瘤的囊状空腔又和脑动脉血管相通了,现在的医疗技术复发率很低。

7.脑动脉瘤都是先天性的吗?不一定,脑动脉瘤的形成是多因素的结果,包括:遗传、基因突变、吸烟、动脉硬化、应用激素、伴发其他血管病变等等。

听马医生这么一解释,相信大家对脑动脉瘤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的理解是,一旦发现动脉瘤,一定要积极进行介入检查或治疗。

是的,主持人

好的,马医生,上面您针对脑血管病的介入检查做了详细讲解,那请您再对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向朋友们介绍一下。

好的主持人。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就是我们所说的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内溶栓、机械取栓以及支架成形等。

哦,是的,马医生,这几种治疗方法在上几期节目听您同事提到过,您从事介入工作这么多年了,请您从专业角度向大家介绍一下血管内治疗的优点以及优势吧。

好的主持人。我从两类患者讲解一下。

第一就是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也就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该类患者,起病急、发病时间短,常常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包括静脉溶栓以及上面所说的血管内治疗,通过筛选,有的患者可以动脉溶栓,有的患者可以动脉取栓,通俗一点讲,就是通过血管内治疗,可以让已经闭塞或狭窄的血管变通畅,可大大降低致残率。

第二是针对普通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该类患者症状轻微,只有头晕、头昏、头沉等症状,甚至没有任何症状,通过初步检查发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这类患者根据血管狭窄的程度和位置以及结合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是需要放置脑血管支架的,可以大大降低这类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否则这类患者特别容易发生脑梗死事件,因为,脑血管狭窄造成大脑长时间持续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脑梗死。

马医生,也就是说,针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第一时间就是开通闭塞的血管,对吗?

是的,您说的非常对。如果发生了缺血性卒中,第一时间是开通血管,重新恢复血流。如果在合适的时间内重新恢复血流,卒中可能可被完全治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卒中不可治愈的观念正在被打破。这里紧急开通手段包括静脉溶栓和动脉内机械取栓,当然,什么样的患者适合静脉溶栓、什么样的患者适机械取栓,要由专业医生来判断。

马医生,您说的专业医生判断,是通过问诊、查体等形式就可以了吗?

您说的问诊、查体只是判断过程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辅助检查。脑血管狭窄的评估目前主要依赖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CTA、MRA和DSA明确脑血管狭窄的程度及部位;第二灌注CT、灌注MR,进行脑组织灌注检查,从灌注水平了解脑组织的血供水平,这也是脑血管贮备力检测;第三是高分辨磁共振,可以更深入的评估斑块的易损性(破裂的纤维帽、大脂质坏死核、斑块表面溃疡及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等)。这些检查,医院都可以完成。

是的马医生,您反复提到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相信广大听众朋友们也会经常听到这些疾病,那么造成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常见原因又是什么呢?

主持人问的问题非常好,造成脑血管狭窄的原因很多,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见原因,其它还包括:动脉炎、动脉夹层、烟雾病等。

哦,动脉粥样硬化听起来倒是耳熟能详,可不可以理解成,上了岁数,血管老化了呢?

嗯,主持人您说对了一半,确实是血管老化,但不一定都是上了年龄,年轻人也可以出现脑动脉粥样硬化,因为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很多,年轻人如果同时具备多种危险因素,也可以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即临床上所说的早发动脉粥样硬化。

哦,那就请马医生介绍一下这些危险因素吧,也方便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做好预防。

好的,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性别以及年龄;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心脏病;吸烟饮酒(包括被动吸烟);肥胖;饮食不健康;压力过大;遗传因素等。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做好预防,其实并不是所有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刚才所说的这么多危险因素可归为两类:即不可改变的和可改变的,其中性别、年龄及遗传我们不能改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控制好这些可改变的危因素,才是我们预防的重点。

马医生,您刚才说了这么多关于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您看还有哪些方面要着重和听众朋友们强调的吗?

好的主持人,有以下两点,虽然与介入关系不大,但我真的想和大家强调一下,因为在临床工作中实在是太常见了:

一是关于饮酒,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喝酒可以软化血管”之类的话。年4月,《柳叶刀》发表一项合作研究,表明: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血压和脑卒中风险也逐步增加,如果平均每天增加四个单位的饮酒量,则罹患脑卒中的风险将平均增加三分之一,轻度或适量饮酒并无任何保护作用,反而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0-12%。另一项研究表明,在每周摄入酒精量在0-25g,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小酌”,依然提高了卒中风险,所以:最安全的饮酒量是0,也就是不饮酒。我再次强调,“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并不靠谱,喝酒不仅不会“软化脑血管”,反而提高脑卒中的风险。

相信大家听了马医生的介绍,是不是都有了戒酒的打算了呢。下面请马医生继续做相关讲解...

好。

第二是关于打鼾,也就是打呼噜,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轻微打鼾属于正常的睡眠现象,但严重的打鼾属于疾病,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简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部分或完全的上呼吸道梗阻,导致低通气,从而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主要临床表现:打鼾,张口呼吸,频繁呼吸停止,反复憋醒;白天疲乏,嗜睡,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睡眠时动作异常,肢体抽动;晨起后头痛、头晕、口干;难治性高血压等;较重的患者常常因为憋气,突然坐起,大汗淋漓,有濒死感。由于呼吸暂停引起反复发作的夜间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甚至出现夜间猝死。睡眠呼吸暂停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约31%的脑卒中发生在晨起,因为睡眠中呼吸暂停期间不正常的脑血流及血液动力学起主要作用。有多项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较正常人脑血流量下降>50%;夜间低血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风险;呼吸暂停程度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密切相关。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一般有三种方法:呼吸机、手术和下颌前移器。中国指南推荐,呼吸机是首选治疗,不过无论什么方法,睡眠呼吸暂停是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目前尚不能根治,所以坚持治疗尤为重要。

好的马医生,听了您今天的知识讲解,真是受益匪浅,那节目最后,请您再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内容,在脑血管病救治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

好的,对于脑卒中,我们的重心应该放在预防,与其下游防洪,不如上游种树,积极做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其实就是打牢疾病防控的基石,事半功倍!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脑血管受损?如何防止血管内形成血栓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即十六字方针:“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样的健康生活是每一位公民应该遵循的,当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病也需要严格管理。最后,我用一首打油诗结束今天的知识讲解:

来时无衣衫,去时一缕烟,

权钱身外物,健康记心间!

烟酒不离手,定会提前走,

懒惰又肥胖,疾病把你搂。

粗茶淡饭走,健康年年有,

九五一常伴,顽疾尽驱散,

病魔若出现,速到长征院!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zz/1521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