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胎儿心脏病宫内介入治疗在省医成功
问:为何不等生下来再做心脏介入治疗?为何选择胎儿28周实施?
——“胎心术”最好后续有4周宫内发育
原来,胎心介入治疗不是越早越好
省医心脏母胎医学科主任潘微指出,国际上例中最小的有22周做的,最大的有32周才做。
如果胎心问题严重会尽早,但总体而言要选择最合适的“窗口期”。比如此例,26周到院,28周手术,万一手术穿刺引发胎儿早产,现医学条件下早产儿可存活了。再晚点做,右心室发育追回来就难了。
为何不等婴儿出生后再做治疗?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主委、省医院长庄建说,此例手术指征就是右心室发育不良,如果不干预,可能出生的将是一个接近单左心室的宝宝。目前单心室出生宝宝不少,有另一心室不发育的,也有先天单腔的,出生后可干预,但一般20岁后能存活的极少,毕竟心功能受损严重。
因此,产前诊断单心室一般建议中止妊娠,而心室发育不良,像本例,则预留了4周宫内后续发育,治疗后可发育成健康双心室,相当于根治。
问:国际已有多例,此次国内首例有何不同?
——比国际多做的胎左心室术更难
省医心儿科主任张智伟直言,为了此项胎儿宫内治疗,省医团队已经做了五六年的准备,动物试验非常成功,全团队磨合了一年多。做起来碰到最大的挑战是胎儿体位定位,胎儿一直在动,第二次手术在潘微主任团队与谢女士努力调整近2小时才获得合适体位,实际治疗时间不过20分钟。
而与国际病例相比,这一国内首例难点还在于右心室、肺动脉瓣穿刺。张智伟说,欧美人群左心室发育不良、主动脉瓣狭塞占病例七成多,其他两成多是右心室和肺动脉瓣问题;亚洲人群则最多见后者。后者的穿刺更难,路径更曲折。
问:手术一度中断,全程中最大风险是什么?
——胎心率变慢是极大风险,但在预期之中
张智伟说,胎儿心跳本身是很快的,由于穿刺母体及胎儿的组织多,对于胎心是多重刺激,出于身体保护,胎儿启动应激机制,胎心率变慢,这是正常的,确实也是最大的风险,危险是瞬间的事,处理不好真的就胎死腹中。两次通过母体经胎盘给药,成功防控风险了。治疗风险还包括心包积液,穿刺会造成渗液,术中是两次抽液的。术后有轻微的发炎等,都在控制范围内。所以,手术虽然不动一刀,不缝一针,但技术含量极高。
问:首例“胎心术”成功施行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降低胎儿因先心病而被放弃的几率
庄建直言,先心病位列目前出生缺陷首位,但医学技术的进步,正让因先心问题导致放弃胎儿的悲剧越来越少。像本例,如果不干预,胎儿可能发展成单心室,只能放弃。
国际先心术胎儿期干预有三类:产时胎儿术、宫内介入治疗、胎儿体外循环手术。前两类省医都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第三类全球未有成功案例,但省医自4年起与世界三四家中心同时开展研究,动物实验已经有存活案例。
“不要轻易放弃胎儿,要听取医生的产前诊断和诊疗意见。”庄建举例说,省医心儿专家李渝芬门诊,以前1个月仅约10个胎儿发现先心问题,最近却一天筛查到10个。胎儿不一定有病就要放弃的,去年有产时胎儿手术的病例,如今心脏完全正常,10个月大,心脏发育指标达到了1岁3个月。
庄建说,越复杂越严重的先心病,越可早期发现并找出病因,早期干预,父母们不要轻易放弃。
转自文/广州日报记者何雪华通讯员张丹娜、靳婷
想了解更多?那就赶紧来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中医治疗白癜风费用
- 上一篇文章: DSA微创介入治疗,让肺癌君哑火
- 下一篇文章: 2016年山西省护理学会内科护理专委会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