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论述中医看中风
风是如何中伤人体呢?
黄帝内经灵枢五变第四十六篇: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必循毫毛毛孔而入腠理皮肤与肌肉的交界处,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消汗、或为消瘅疸、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或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又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汁者常汗流浃背而因风卒倒,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又曰: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则多怒,柔弱者易伤……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臗皮充肌,血肌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灵枢缪刺论第六十三: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具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伤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中风分别病情轻重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因之而名。
体力强盛,风暑寒湿燥火之气对人体不能调适的现象在表皮经络,五脏经络运作正常,是为表证伤风、伤寒、伤暑湿热只名曰伤而不曰中是称感冒。
体力衰弱,经络脏腑对风暑寒湿燥火之气无力运作,而产生脏腑经络停止运作的故障现象是为中,身体的生长、发育之能衰弱,运作体力衰弱,是为病重入里之意为中风、中湿痰、中暑、中气、中寒、中恶、卒中……名为中风或类中风,皆称中风。
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又分闭证、脱症,闭证为邪实证,治疗时可下、可清,脱症当温补是为虚脱证状。中风时,邪在络则肌肤不仁,邪在经则重胜不能任地,邪入于腑则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艰言,口吐涎,却不见脑中风三个字。
中风事实上并非脑的问题,就像发烧并非脑中枢神经对体温失控所致的荒诞不稽(详见“发烧之学说”)。
事实上,脑中风三个字是在骂人的脑——思想停止运作、故障的意思,而不是医学上的名辞,几千年的中医学上都没有看到脑中风的医学记载。
今日西医不懂中医中风两字真义,而盗用中风两字且画蛇潻足加上脑字而名脑中风,用之以贻误病患,欺骗病患(详见“全世界的人都受害、受骗的医疗骗
局——高血压、糖尿病”篇)。
(二)中风的分类与辨别
感冒是伤风、伤寒、伤暑、湿、热……乃身体脏腑、经络皆强壮,有力运作,可将风、寒、暑、湿、燥不适之气自行调理,循正常途径由汗、小便排出体外,或积留体表无法内侵,故称表证,或称外中风。
中风则因脏腑、经络的衰弱,受风寒暑湿燥之气无力运作,致身体的生理状况如汽车拋锚,如河川、沟渠淤塞不通所致。或称内中风,即俗称中风。
中风有中风、类中风之分真中风者——中时卒倒,皆因体气虚弱,荣卫血气失调,喜怒忧思悲恐惊,或酒色劳力所伤,以致真气耗散,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而入,乃其中也,有中腑、中脏、中经、中络、血脉、气虚、血虚之不同,而治法亦有异也,大抵中腑易治,中脏难治,亦有不治之证。
类中风者——有中寒、中暑、中湿、中火、中气、食厥、劳伤、房劳、痰厥、血晕、中恶、卒死等症,皆类中风者甚多,各有治法,不可作风治,如用风药,误之甚矣。
中风证治针灸、用药先贤经验,著述颇丰,对中风症的辨证论治分卒中期的闭证、脱证等,及后遗证的调理详细请参考医宗金鉴、万病回春等书——中风篇。
类中风——中寒、中暑、中湿……等致半身不遂,偏枯瘫痪……之证状,非从事中医者,鲜有听闻,兹略述于后:中寒者:谓冬月卒中寒气,寒邪直入三阴经,昏冒口噤,肢挛怕冷恶寒,脉浮紧,或口吐涎沫,重则四肢僵直,若不急治,死在旦夕,舌短囊缩而亡也。治疗应温中散寒或温灸而愈。俗称天气好冷,要预防中风,此中风实非中风而应正名为中寒,许多病患误被当中风治而不得痊愈。
中暑者:动而得之谓中热,静而得之谓中暑。谓夏月卒暴炎暑,昏冒痿厥倒仆,角弓反张,手足或发搐搦,或吐泻,或呕哕燥闷……此为暑风,不可当风治。治暑则瘫痪手脚即恢复灵活(详见“万病回春中暑”篇)。×俗称天气好热,要预防中风——此中风实非中风而应正名为中暑。
中湿者:多由湿土脾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有内中湿、外中湿之分,人之体虚,苟有不谨自然而中也。
外中湿者:感山岚瘴气,或被雨湿蒸气此类中风实名外中湿之人,在吹南风,墙壁或地潮湿时,特别痛苦或远行涉水、或久卧湿地、或汗衣湿鞋,则湿从外而中矣。其证头重目眩,身体骨节疼痛,手足酸软,四肢倦怠麻木。
内中湿者:皆因生冷水食,或厚味醇酒过多停滞,脾虚不能运化,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渗于皮肤,则湿从内而中矣。
湿伤脾者:肿胀泄泻,身黄脉涩也。
湿伤肺者:咳嗽喘急,身热恶寒也。
湿伤肾者:腰脚重,骨节酸疼也。
湿伤肝者:大筋软短,目昏胁痛也。
湿入腑者:则麻木不仁也。
湿入脏者:屈伸不便也。
痰厥者:因内虚受寒,痰气阻塞,手足厥冷,麻痹眩晕欲倒,脉沉细,或胸背手足腰项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气脉不通,痰涎在胸膈上下,误为瘫痪,非也。
中气者:七情过急,气逆昏冒,或牙关紧急,其因与人相争,暴怒气逆而晕倒者,名中气。
气脉多沉,风脉多浮,风中身温有痰涎,气中身冷无痰涎。俗称气厥或气死人。
卒中暴厥者:因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厥冷,肌肤栗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昏不知人,头旋晕倒,为中恶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场,多有此病也。俗称遇到神头。
以上类中风,皆非中风,仅供大家参考。
左瘫右痪、半身不遂、颜面喎邪、昏厥……乃为五气在人身体运行故障不遂所造成,有中风、中湿、中寒、中暑、中气、卒中……等之区别,是为经络、脏腑之问题,而非脑的问题。
肝主血,肺主气,人身之气血,左肝右肺,男左女右,男主气,男性右半身气强,左半身血弱,故男性左半身瘫痪不遂的多于右半身。左半身不遂为肝阳上亢,治疗时以清肝,即能使左半身不遂者恢复手足的行动。而男性右半身不遂患
者恢复效果较差。
女主血,女性右半身气弱,左半身血强,故女性右半身瘫痪者多,而左半身者较少,治疗效果恰与男性成相反。
瘫痪、卒中者,若发生时,出现鼾声不绝,口张难合,气喘粗不语,呕吐见血,目呆直视,瞳仁失灵,尿屎不知不禁者,多属不治,但病发过三日、六日、九日或十二日不死而复生者,又可图治,循证而复元者亦有。
今日医学的复健治疗,乃半身不遂之病患的强迫运动,以促使五气之运行,故预防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应在未患之前而做适当的运动,以减少马后炮的复健工作。
常听到某人跌倒了中风,实际上是应称某人中风而跌倒,因中风在先,跌倒在后,中风并非三朝两日急发之病,所谓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之内,有中风之疾,当补气祛风,此风当分风暑寒湿燥火而治,气强则金能生水、肾水强壮,气旺肾强则何中风之有呢?
内经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厉风厉通历——厉风即疮疡肿毒或关节肿痛等,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随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流泪。
风气与随太阳俱入,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瞋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十天干之气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脏气,合天地四时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之气化,而各以时受病也。
风者虚乡不正之邪气,故曰风、曰邪、曰伤、曰中,盖言不正之风,或伤之轻、或中之重也。后世名中风门为中风,名伤风门为伤风,视中风为重,伤风为轻之辨别也。
相关链接:
中医浅谈中风中风也叫脑卒中,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由于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都很高以及并发症较多的特点,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及饮食结构变化等因素,造成了中风这种通常出现在老年人身上的疾病逐渐有了年轻化的趋势,因而中风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中风的那些事。
易中风人群高血压人群高血压可以说是中风的导火索,且血压与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高血压会使血管的张力增高,也就是将血管“紧绷”。
时间长了,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就会断裂,引起血管壁的损伤,使血液中的脂质物质容易渗透到血管壁内膜中,这些都会使脑动脉失去弹性,动脉内膜受到损伤,形成动脉硬化、动脉层本身就比身体其他部位动脉的外膜和中层要薄。在脑动脉发生病变的基础上,当病人的血压突然升高,就很容易引起中风。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属于中风疾病的易患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5倍,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其中以糖代谢紊乱为主。
胰岛素不足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而使葡萄糖的贮存量减少,大量脂肪被分解成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尤以胆固醇增加更为显著,以致造成高脂血症,加速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2高血脂人群
血脂虽然在人体中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
这种情况发生在脑,就会出现缺血性中风。
3肥胖人群
临床观察发现,肥胖者与一般人比较,发生中风的机会要高40%。这与肥胖者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的紊乱,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因素有关。
此外,胖人还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这些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1吸烟人群
烟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尼古丁可使人的体重下降、食欲减轻,但同时又有胰岛素抵抗和皮质醇增加,这些都是导致血糖和血压升高的因素,最终形成以上原因导致中风。
中风四先兆1频繁地打哈欠
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脑缺血缺氧会引起哈欠反射;缺血性中风发作前5至10天内,频频打哈欠者可达80%左右,是重要的报警信号。
2说话不利索、流口水
流口水是由于神经受到影响,其中一部分和中枢神经有很密切的关系;有中风迹象,可能会突然发病。
3瞬间黑蒙
突然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还伴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
4偏侧麻瘫
在平时突然感受到一侧肢体的运动不利,这可能也是中风的前兆。
五步防中风从1数到3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教授欧尼斯特·弗里德曼博士称:“多巴胺是一种调节大脑控制血液循环的神经递质,而焦虑会过量产生多巴胺。遇事时从1数到3,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稳定多巴胺。”
防中风保健操
1.按摩颈部降低胆固醇专家指出,按摩颈部可促进颈部硬化的血管恢复弹性,并减少胆固醇沉积,预防中风发生。
★做法:双手摩擦发热后,按摩颈部左右两侧,速度稍快,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宜。
2.摇头晃脑:增强血管抗压头部前后左右旋转,可增加血管的抗压力,有利于预防中风。
★做法:放松颈部肌肉,然后前后左右摇头晃脑各做30~50次,速度宜慢,每天早晚各做3次。建议低血压患者平卧做。
3.耸肩:改善脑部供血耸肩可使肩部神经、血管和肌肉放松,活血通络,可以改善脑部供血。
★做法:每天早晚做双肩上提、放下的动作,每次做4~8分钟。
4.空抓手:锻炼大脑研究发现,脑溢血的患者,往往缺少锻炼,脑血管壁脆弱,易发生破裂。双手上穴位很多,空抓手不仅能锻炼大脑,还能调节全身气血循环。
★做法:将两个拳头反复握紧松开,每天早、中、晚各做3次空抓手,每次做~次。
注意饮食1.少喝碳酸饮料。研究发现,含糖的饮料如碳酸饮料,可降低血液中的水分,使血液变黏稠,而且还可导致甘油三酯升高,使卒中的风险增加46%。
2.多喝水。每天喝水5杯以上(每杯毫升),中风的风险能下降53%。
3.盐、低脂而营养均衡的饮食方式,有助于防范脑卒中的诱发。长期钠摄入过多食盐会降低动脉壁弹性,使人患高血压。
有研究发现,单纯减少盐分就可以使得1/3患者的血压降低。摄入低盐、高钾、高钙和高镁的食物能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从而防范脑卒中。
一个人尽量保持每天的蔬菜消费量不少于克、维生素C的摄入不少于毫克。
警惕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病的人脑中风发病机会可高于正常人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
还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均与脑中风密切相关,有这类危险因素的人,应注意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可考虑用手术或非手术方法治疗血管病变。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酒、戒烟、减肥,养成从容的性格,适量运动,低脂饮食,这是预防脑中风的关键。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国医学苑,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亲,上品姜粉、姜膏、艾条、温灸服、道地药材?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好可怕网友分享失联9天的经历,看得人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任何征兆,后脑突然像针扎网友首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