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周记middot第期基底动

时间:2021-7-2来源:疾病常识 作者:佚名 点击:

第期

作者

王铁军*,马宁

单位

首都医科医院

(*医院神经内科)

临床病史及影像分析

患者,男性,56岁,主因:“头晕行走不稳2天余”于-8-17入院。

患者入院前2天出现头晕,伴行走不稳,言语含糊不清,无视物旋转,症状持续。

入院后头颅CT平扫(-08-17):脑内多发缺血灶(图1)。

图1

头颅核磁DWI(-08-19):脑干多发新近梗死病灶(图2)。

图2

DSA(-08-26):左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中远段极重度狭窄,狭窄近端见囊状宽颈动脉瘤(图3A-B)。右椎动脉PICA以远未见显影(考虑闭塞或者缺如),PICA串联极高度狭窄(图3C-D)。右大脑中动脉M1段中度狭窄,左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不除外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图3E-F)。

图3

给予双抗、降压降脂治疗后头晕减轻,病情相对平稳,仍有构音障碍及行走不稳。

既往:高血压病史,饮酒30余年。

查体:构音障碍,右侧鼻唇沟浅,左侧共济运动不准,左上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4级,NIHSS4分,洼田饮水试验2级。

目前予以双联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mg1/日+氯吡格雷75mg1/日)、降脂(瑞托伐他汀钙片10mg1/日)治疗。

诊断

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

术前讨论

患者脑梗死处于后循环供血区域,脑DSA提示右椎动脉V4段闭塞,基底动脉极高度狭窄并近端动脉瘤形成。因患者头颅核磁提示病灶位于脑干,且多发,故考虑导致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发生的责任血管为基底动脉,虽然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但并未向基底动脉代偿,不除外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或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病变可能,考虑基底动脉狭窄远端供血区域代偿不足,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此外近端动脉瘤受远端狭窄影响,狭窄近端血流湍流合并动脉瘤腔内血流瘀滞,动脉瘤存在破裂风险,拟同期栓塞处理。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右PICA近端狭窄系无症状狭窄予以保守治疗。相关风险:患者多发脑血管中重度狭窄,术中血压波动可能导致相应区域出现低灌注性梗死。基底动脉狭窄程度重,狭窄段长且存在折曲,容易导致导丝通过困难,甚至引发医源性夹层。远端导丝着陆区不佳,斑块负荷大球囊扩张容易累及穿支,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术后高灌注风险等。

治疗过程

全麻下(-09-03)右股动脉入路,将6F导引导管头端置于左椎动脉V2远端,造影显示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并动脉瘤形成(图4A)。SL-10微导管与Synchro微导丝(0.",cm)同轴,小心通过狭窄段。微管造影证实远端处于真腔,且患者双侧小脑上动脉为双干,上干开口均有重度狭窄(图4B)。交换Transend微导丝(0."cm),将其头端置于左小脑上动脉上干(图4C,D)。

图4

经微导丝送入Maverick球囊(2.0mm×15mm),准确对位后扩张狭窄段(图5A-C)。造影可见狭窄改善(图5D)。

图5

行3维旋转对动脉瘤进行体积测量(图6A)。交换技术送入Select-Plus导管至基底动脉远端,其后Synchro微导丝(0.",cm)引导下将SL-10微导管送入动脉瘤体内,部分填入首枚弹簧圈(QC-5-15-3D)。经导管送入Enterprise(4.5mm×28mm)自膨支架,释放后完全覆盖狭窄段及瘤颈,残余狭窄约20%(图6B)。此时再沿SL-10微导管依次填入QC-5-15-3D、APB-3-8-HX-ES、APB-2-3-HX-ES、QC-1.5-3-HELIX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图6C),栓塞完全后,观察10分钟无改变结束手术(图6D)。

图6

术后立即复查头CT未见出血。

讨论

本例基底动脉长段极重度狭窄合并近端动脉瘤同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合并多发严重血管狭窄,术前与麻醉医师做充分沟通,希望术中收缩压控制-mmHg左右,经麻醉老师紧密配合,术中血压稳定,术后未发生其他区域梗死。本例术中选择无头型Enterprise支架,主要与支架系统着陆区合并狭窄(双小脑上动脉上干及左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相关(右大脑后动脉),若使用带头端的动脉瘤辅助栓塞支架或者Wingspan系统,支架释放导管或推送系统损伤着陆区血管概率极大。此外,因狭窄近端还合并宽颈动脉瘤,选择长度为28mm的Enterprise支架可能是比较适宜的个性化器械选择。本例狭窄段较长,斑块负荷大,选用略小直径(2.0mm)球囊预扩,降低穿支闭塞风险。本例治疗术后予以严格控制血压(收缩压控制在mmHg左右),既要预防后循环高灌注,还需避免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及右侧PICA供血区低灌注缺血。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jbcs/1611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