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操作要点二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29412.html
《神经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与研究进展》
第4章颅内动脉瘤
4.6治疗
4.6.4介入治疗
4.6.4.4操作要点(二)
4.6.4.4.3栓塞材料
栓塞材料
1)微弹簀圈微弹簧圈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栓塞技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意大利学者Guglielmi设计了电解可脱卸弹簧圈,被认为是一个革命性进展。金属弹簧圈主要有钨铂两种,其中又以铂金丝更为柔弱,顺应性更好。电解可脱卸弹簧圈被临床普遍应用,其柔韧性好,可控性强,手术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治疗结果满意;小瘤颈动脉瘤完全闭塞高达70%~85%,而宽颈或梭形动脉瘤栓塞较困难;有学者采取双弯塑性,横向成篮,篮外填塞及分部填塞技术,瘤颈重塑技术提高了闭塞率;之后又出现超柔软和抗解旋微弹簧圈、机械解脱弹簧圈、新一代机械解脱弹簧圈等,提高了柔韧性和可控性,可针对不同形态的动脉瘤来选择治疗,还可多点解脱,解决了尾端遗留载瘤动脉的问题。
2)液体栓塞剂液体栓塞剂栓塞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液体栓塞剂进入瘤腔与瘤腔的血液迅速凝集成固体栓塞动脉瘤,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醋酸纤维素聚合物;液体栓塞剂可以顺应动脉瘤形态固化,减少残留死腔,达到完全闭塞,如果能解决好液体栓塞进入动脉瘤腔后不向远端漂移及栓塞剂毒性的问题,液体栓塞剂是很有前景的。目前多应用球囊保护下注入Onyx以减少远端栓塞的风险。
3)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支架主要应用于宽颈或梭形动脉瘤,起到辅助弹簧圈栓塞的作用,以达到致密栓塞动脉瘤的目的。Higushida等人于年首先报道了临床上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治疗动脉瘤,国内在年开始开展这种治疗方法。支架置入策略也从早期的微导管穿越支架和支架稳定微导管技术,逐渐发展至Y形支架、冰激凌(Waffle-cone)、单纯支架、挽救性支架置入和支架水平释放技术等。
4)球囊辅助弹簧圈当宽颈动脉瘤单纯用可解脱弹簧圈栓塞不可行时,应用辅助球囊结合电解弹簧圈才能达到治愈目的。目前常用的球囊有Hyperglide或Hyperform。先将不可脱球囊放置在动脉瘤开口处。接着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充盈球囊封闭瘤开口,经微导管送入弹簧圈填塞瘤腔,排空球囊,若弹簧圈稳定即解脱之。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动脉瘤填塞满意为止。球囊再塑形技术适用于宽颈动脉瘤的栓塞。
5)覆膜支架支架被覆共聚物薄膜即覆膜支架。其薄膜成分是可降解性共聚物或不可降解性共聚物,与裸支架相比,它有更强的诱导内皮增殖和致血栓的作用。覆膜支架使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隔绝而闭塞动脉瘤,保留载瘤动脉通畅,而不使用弹簧圈。颅内任何侧支血管的闭塞都可能导致严重或致死性后果,而这正是一般覆膜支架的缺陷。
6)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血流导向装置作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新型器具备受重视,被认为是今后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方向。基于血流动力学考虑的血管重构装置(如国外的Pipeline和Silk支架、医院和上海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Tubridge支架),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都展示了良好的初步应用前景。
更多精彩内容:
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与闭塞
椎体骨质疏松与压缩性骨折
肾恶性肿瘤(肾癌与肾盂癌)
肾大出血(尿血、肾周血肿)
支气管残端瘘(支气管胸膜瘘)
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良性气管和(或)主支气管狭窄
椎管和脊髓血管畸形及血管性肿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莱阳女子颅内发现两个动脉瘤,多处求医无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