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不可小觑
在心源性猝死中,冠心病为病因的占了8成以上。
作者:汪芳
来源:汪芳心视界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超过50万,即每天至少多人猝死!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特别是中青年人),生前大多有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等,只是他们不知道或不重视。很多人自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忽视体检,甚至有不舒服症状也不就医想“扛过去”,实际后患无穷。
心源性猝死的首因——冠心病!
在心源性猝死中,冠心病为病因的占了8成以上。以前提及冠心病,大都会联想到头发斑白的老人,如今四五十岁的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我甚至接诊过数十例20多岁的患者。
晚上11点到凌晨这段时间,是肝脏代谢的重要阶段。熬夜时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也会打乱,导致体内过多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进而引发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血黏稠度增加。因此,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高于正常人。然而大城市生活压力大、节奏快,中青年群体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时期,不可避免地加班熬夜和饮食不规律,这也让他们的身体不再像看上去那么健康。
此外,“高油、高盐、高糖”和“浓油赤酱”的应酬饭局,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血管的负担(血管内脂肪堆积);诸如抽烟、喝大酒等不良习惯,也都增加了冠心病风险(有报道称,熬夜时吸烟,血液的黏稠度会比正常时升高数倍,极大加重了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心源性猝死的“前兆”与“急救”
心源性猝死一旦发生,能挽救回来的概率非常小。若想避免悲剧,还需未雨绸缪。那么猝死到底能否预知呢?
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很多猝死患者家属的回忆总结看,猝死者病发前数天乃至数月可出现胸闷、胸痛、气促、疲惫、心悸、肩膀疼等不典型症状(当然有的也毫无症状),有的人活动剧烈时会伴有心慌、气短,而以前没有胃病的老年人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等症状。
PS:胸痛是猝死的重要征兆,这种痛往往“闷闷的”且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根本说不清到底哪疼。若出现“针扎般”的刺痛或者是“按着才疼”,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如果猝死不能避免,那么爆发后的急救就显得更为珍贵,因为这生死攸关的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首先要明确猝死:一般猝死发生时,会表现出严重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急性呼吸困难、心悸或眩晕,同时由于心脏骤停,脑血流会急剧减少而造成意识丧失。
抢救猝死患者,应立即对其心前区(左胸前乳头部位)进行有力的拳击,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而后是心肺复苏(同时拨打求救):将患者平卧(手臂伸直),施救者手掌叠放后,手掌跟部置于患者胸骨中点处垂直下压(一分钟≥次),胸廓下压幅度应≥5cm。每按压三十次,给予患者人工呼吸2次。反复进行以上抢救动作,直至医务人员到来。
注:心源性猝死多数由急性心梗引起,一旦爆发就会出现室速、室颤、室扑等一系列恶性心律失常,尤以室颤的危害最大,因为很多患者即使抢救回来,大脑也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变成植物人。
除外,离子通道疾病、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夹层动脉瘤等也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其中前两类跟遗传、基因突变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年轻人)。所以,如果家族中曾有过年轻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医院做相关检查,以便及时排除和提早干预。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管理”
关于猝死的预防主要可包含以下几点:
1.每年都要到正规机构去体检;
2.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
4.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和前兆症状(特别是胸闷、气短等),注意休息;
5.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
6.如有室性心律失常,则应及时进行危险评估。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评估心脏性猝死风险,并针对此做出相应的决策;
7.加强心梗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PS: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心源性猝死占了相当的比例,因而不容小觑。特别是在感冒高发季节,20岁左右的青年最易中招。由于心肌炎早期很难与感冒区分开,所以感冒不能久拖不理。医院检查心电图、心脏B超及心肌损害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有条件的还可做病毒分离或抗体测定。一旦确诊为心肌炎,应积极治疗。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taoyuquan
yxj.org.cn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稿费:~
小编9
白癜风该怎么治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上一篇文章: 168脑动脉瘤动画演示发病机制诊断
- 下一篇文章: 这种病竟然可以要命如何远离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