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后冠心病防治的面面观
时间:2016-12-13来源:疾病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次
我国近3亿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年死亡人数达多万,冠心病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治疗的三架“马车”。介入治疗近30年多年来迅速普及,成为目前缓解心绞痛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法。有统计资料显示,年,我国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超过40万例,并且以15%~30%的年增长率增长。面对这一新的庞大的冠心病人群,如何有效预防其心血管病事件发生,成为现代冠心病领域的一个挑战。一、介入治疗适应哪些冠心病人群?1.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有规律地发作心绞痛,常为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且每次发作诱因、持续时间、疼痛性质和部位等基本不发生变化。介入治疗干预稳定性心绞痛的目的在于改善心肌缺血、缓解患者症状,但有临床研究证明,介入治疗并不能改善轻、中度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长期预后。因此,针对轻、中度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首先应考虑应用药物治疗;对于重度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或药物治疗不能控制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则应考虑介入治疗。2.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包括:(1)首次发作的心绞痛,且多疼痛较重,含服硝酸甘油难以迅速缓解;(2)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基础上,近1个月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增加,发作时间明显延长,疼痛程度较以往明显加重;(3)在休息、安静状态下发作的心绞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4)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上述几种类型均属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应进行介入治疗。冠脉介入治疗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3.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其发作时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EMI发病急,急性期行冠脉介入治疗能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减少心梗面积,显著改善预后;对于NSTEMI患者,如果病情稳定,且没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择期冠脉介入治疗可减少介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则需紧急行冠脉介入治疗。二、介入治疗后存在的问题不少患者认为,介入治疗是“根治性”冠心病的手术,可一劳永逸地解决冠心病,这是最常见的一个误区。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药物涂层支架、可降解药物涂层支架以及药物洗脱球囊等的出现,术后的并发症逐渐降低,但支架内再狭窄、支架血栓等并发症仍是临床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1.介入治疗后支架再狭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由于局部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的增生、血管重构及其他原因,导致部分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虽然新型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降低,但目前术后6个月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仍在3%-9%左右。2.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部分患者因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支架植入后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局部血栓高负荷等因素,可能存在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目前,血栓弹力图检测可及时发现相关风险,为药物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减少支架内血栓的风险。3.支架植入术后无复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由于患者体内凝血机制异常、纤溶系统紊乱、血小板活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粥样硬化斑块碎片到血管远端等因素,导致血管狭窄解除后心肌组织水平血流灌注减慢甚至无血流。无复流是介入术严重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4.介入术前后心理障碍目前我国冠心病支架植入术患者每年50万左右。据有关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或抑郁,日益引起临床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专业治疗脸上白癜风医院
- 上一篇文章: 冠心病介入治疗出院后应怎样继续治疗
- 下一篇文章: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与血管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