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病例分享

时间:2020-11-6来源:饮食调养 作者:佚名 点击:

颅内动脉瘤是因为颅内局部血管壁损伤,形成的异常膨出结构。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时中仅次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及脑梗塞,位居第三。好发于颅底动脉(Willis环)上。

下面分享一例我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例。

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因突发头痛不适半天至我院急诊就诊,查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请我科会诊,结合患病史,考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I级)。首先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遂急查头颈部CTA,但未见颅内动脉瘤。考虑头颈部CTA为无创性检查,诊断率约80%,有一定漏诊可能。为明确诊断,与家属谈话后,遂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术中明确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

为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与家属再次谈话后,行“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手术经过:

1.选择工作角度

2.微导管到位后逐一填塞弹簧圈

3.再次造影见动脉瘤已被致密填塞

介入栓塞手术顺利,术后予以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预防血管痉挛等对症治疗,现患者已康复出院。

如何发现动脉瘤?

首先选择无创筛查如:1.头颈部CTA(头颈部CT血管成像首选),2.磁共振MRA(脑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

若无创检查发现异常,治疗前或治疗中应再次行脑血管造影确认。

颅内动脉瘤该如何治疗?

动脉瘤治疗原则是防止瘤体破裂和出血。当前世界主流有两种动脉瘤治疗方式:

1.开颅夹闭术:是一种打开颅脑找到并分离瘤体,将颅内动脉瘤等根部进行结扎,让瘤体失去血供,进而消除破裂风险。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风险高,对患者创伤大,后期恢复长。

2.弹簧圈栓塞术:是一种将纤细的微导管放置动脉瘤囊内或颈部,再通过微导管将柔软等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囊内并将其充满,使动脉瘤囊内的血流消失,从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风险。弹簧圈栓塞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动脉瘤治疗方案,成功率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缺点是相比开颅夹闭术费用更高,一旦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止血困难。

那么该如何选择?

通常来说,动脉瘤优先选择弹簧圈栓塞术,特别对于高龄,身体基础情况较差的患者应优先考虑;对于某些动脉瘤需要多个支架且不能完全打开的,存在血栓形成的以及介入难以致密栓塞,复发率高或微导管难以到位等动脉瘤应选择开颅夹闭,当然具体治疗方案以临床病情评估后为准。

栓塞后的动脉瘤如何复查?

栓塞后动脉瘤应在术后3月、6月、1年、3年、5年分别复查颅内血管,前1年内至少做一次全脑血管造影术。

皖北总院神经外二科位于外科楼17楼

科室-

刘明主任联系

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ysty/1501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