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抑郁症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6-11-28来源:饮食调养 作者:佚名 点击:

本文所述“抑郁症”,无特殊指明情况下均为重性抑郁障碍(Majordprssiondisordr)“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人间失格》

年4月1日,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一代巨星张国荣从24楼一跃而下,结束了他46岁的生命,也为其长达数年与抑郁症的斗争画上了一个令人扼腕的句号。

无独有偶,年8月11日,美国著名喜剧大师罗宾·威廉姆斯于家中自杀,而罗宾生前罹患抑郁症十几年的经历尽人皆知。

世界卫生组织于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共有约3.5亿名抑郁症患者,每年因此而自杀的人数高达万。

抑郁症,究竟是什么?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那些我曾经非常热衷的事情,现在却根本不想做……我回到家,看到电话答录机上的留言灯在闪,我不会好奇朋友又给我留了什么信息,而是‘怎么有这么多人需要我回电话’……到了中午,我知道我该吃饭了,可我想的是我需要打开饭盒,需要切开,甚至还需要咀嚼,咽下它,这对我来说如同耶稣受难一样痛苦……”

AndrwSolomon在TED大会上的这段演讲,曾经以截图的形式流传于社交网络,而这段描述也形象地揭示了抑郁症的最直观的表现——你知道你该做什么,你清楚地意识到不做是不行的,然而你就是什么都不去做,什么都不想做。你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没有为什么。

如同《哈利波特》中描写的一样,抑郁症患者就仿佛被一个摄魂怪吸走了灵魂,他们“似乎永远也感觉不到快乐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抑郁症似乎就是简单的“心情不好”“悲伤”“情绪低落”,甚至有人认为所谓“抑郁症”如同什么“强迫症”、“密集恐惧症”一样,只是一种少年矫情的无病呻吟。

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是众多情绪感受失常的并发状态。绝望,沮丧,兴趣丧失,容易疲倦,食欲降低或暴饮暴食,失眠或睡眠过多等一系列症状,都是抑郁症的表现。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年)》中,将以下九条列为抑郁症的主要诊断标准: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

满足心境低落以及以上9条中任意4条并持续超过两周,即可被初步确诊为抑郁症。

不幸的是,尽管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无数学者从心理学,进化学,社会学,遗传学和生物学等各个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但迄今为止,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仍不是十分清楚。

目前医学界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大脑对心境的错误调节,遭遇压力事件,慢性病,长期作息紊乱,遗传因素,药物滥用或依赖等等。

而抑郁症本人最大的自我感受:异常的消极想法——也即“认知偏见”,是抑郁症治愈最大的难点。

简而言之,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被破坏,导致大脑产生了异常的情绪认知和偏见——负责负面情绪的网络活跃度上升,而积极情绪的网络功能降低,患者因此而长期陷于低沉情绪状态。

同时,这种认知偏见也对记忆加工产生了影响,导致负性刺激进入系统进行编码和提取的数量大大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经常对很多常人不会留意或多想的细节念念不忘——也就是所谓的“敏感”。抑郁症患者无法进行积极思考的根源,就是大脑的异常功能模式。

贝克(Bck)的抑郁症认知模型[1]

当然,无论这个词在网上和现实中多流行,抑郁症终究还是一种严肃的临床病症。尽管我们经常调侃“这年头不得几个心理病都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但是否患上抑郁症这件事,却万万不可看了两篇文章(包括本文)就轻易下结论。

事实上,欧美心理学界就一直有一种声音质疑临床将很多正常的负面情绪“医学化”,存在过度诊断的倾向。由于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生理学标准来确定发病与否,关于抑郁症的诊断多数依赖大量的问卷调查以及和患者本人的直接交流来综合判断。

如果你怀疑自己患有抑郁症或存在相关倾向,正确的方法是第一时间求助身边的专业人士。切不可自己做“百度医生”随便找两个调查问卷网站一做就轻易下结论。一旦确诊以后,治疗和调养也需在专业意见指导下进行。

如果你身边有亲友不幸患有抑郁症,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陪他们说话,多带他们参加一些活动,甚至什么也不做,仅仅是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孤独就足够了。千万不要说一些诸如“你看起来一点也不像生病的样子嘛”“我以前经历过比你惨得多的事儿现在不也挺过来了”之类自以为是“打气加油”的话。

抑郁症患者并不缺乏理性思维,甚至可以说他们非常“理性”,这些看似“关心“的话语只能激发他们的自我否定情绪,导致更严重的低落和抑郁。一言以蔽之,忘了他们是抑郁症患者,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

我们都处在一个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的时代,我们所享受的现代化程度,健康保障水平和信息通讯的发达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然而,我们也同样处在一个心理疾病空前高发的时代,目前每年的抑郁症发病数已经比年代高十倍还要多。

幸运的是,比起我们的祖先,我们已经站在了认知自己内心的门槛上。抑郁症并不可怕,也无需回避或自责。接受它,解决它,最终克服它,生活还是会快乐地继续的。正如Solomon在TED演讲结尾说的那样:

“我会设法喜欢上我的抑郁症,因为它迫使我去寻找和拥抱快乐,它迫使我去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尽管那理由可能有点可笑有点荒谬,但对我来说,那便是我的无价之宝。”

(日报特约作者:谷子)

Sourcs:

-影歌.抑郁症:谁偷走了你的快乐?[EB/OL].







































中医白癜风知名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转载注明  http://www.qbkow.com/ysty/1937.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大脑动脉瘤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